从董氏奇穴运用看经络穴性
传统正经针刺治疗中,常说一穴一药,刺激十四经某穴有治其对应脏腑疾病的效果,然而,每一经腧穴众多,其性不同。五输穴有五行之分,主五行之性,络穴“一络通两经”,沟通表里两经,阴阳有偏向。也就是说,从面的角度来看,每穴纵方向是依脏腑之性为主,横方向是相关或相近关联的穴性偏向。例如,太渊穴为金土之性,列缺穴沟通肺经与大肠经,主阴偏阳。
杨维杰认为腧穴的上下还有五体对应,皮肉脉筋骨对应五行,一穴的针刺深浅不同也有穴性功能反映。例如,董氏奇穴三叉三穴针刺时贴骨扎,入肉透筋贴骨,可肉筋骨并治,脾肝肾并治。杨氏指出奇穴三叉三穴运用充分,一针八透,可以治几十种病。
杨维杰运用十四正经理论观诠释董氏穴性,提出“一穴有阴阳之性”“一穴有五行之性”等,结合“体应针法”,解释了董氏奇穴的一穴多效功能现象,为其“一针特效”提供了理论支承,明确了“穴”与“性”的对应。穴性包括空间性和时间性两个方面,以上仅以前者为例分析。
董氏奇穴理论基于传统中医观念,丰富了十四正经针灸技术,可见并非“离奇”之说。
[黄岐之董氏奇穴针灸思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