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节作者讲述了一个著名的经典概念-“锚定效应”,并且在章节的内容里大量地用实验来作为论证说明,“锚定”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情景是那样得普遍,以至于很多影响到人们生活中的情景之内。
作者提前精心制作了一挂表盘,甭管受试者如何转动,表盘的指针都会停在10和65两个刻度位置上。并且在受试者转动指针过后,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你认为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国家的占比高吗?请说出具体占比。这个看似刚才转动表盘于受试者所回答的问题根本没多大关系,但实验的结果可是让我们足以惊讶,在受试者摇到指针为10的刻度后,回答的占比是25%,而摇到指针为65的受试者,回答的占比是45%。就是这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实验,已经在受试者所需要做出决定时,真实地影响到了他们。
关于锚定效应,其实在今天的科学论证下,可以把它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系统1所产生的启发式影响,比如暗示就是我们经常会受其影响的一种情形。第二种便是系统2所做出的刻意调整,具体用一个例子来演示的话,那就是当我们刚刚下来高速公路转向普通的道路行驶时,我们往往会不知觉的继续让车子的行驶速度像刚才一样快,特别是如果在跟车内其他人一边聊天一边开车,那么更加可能不太在意周围道路环境其实已经不再适合以刚才那样快的速度行驶。这时候需要我们刻意把锚定调低,这就是一种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的一种情景。
对于生活中,两种可以影响我们做出判断的锚定现象实在是太多。在作者的举例中,对于暗示所产生的一种锚定,也是非常普遍值得我们去了解和认识的。比如在在实验中,其中一组人们被问及,你知道红杉树的高度有120米吗?另外一组人们被问及你知道红杉树的高度有30米吗?对于以上两种情况,受试者的回答分别是90米和10米。实验再一次被验证了,人们会在不知不觉间被系统1所看到的信息所影响。除非所提供给你的信息是一眼就能分辨出是错误的,否则人们往往会受到其所提供的信息影响而毫不自知。
并且作者还讲到了我们可以通过两种问题的不同答案来计算锚定值,比如在刚才红杉树的例子中,锚定值的计算可以是(30-10)/(120-90)=0.67,我们所得出的锚定值是67%。利用这个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在今后,计算我们所受锚定的影响大小。
现实中,还有许多锚定效应的例子,那我们应该如何尽量去避免自己被锚定所影响呢!比如在我们进行谈判的时候,如果对方一开始就直接给出了一个特别高的价格,以至于我们根本就无法接受,那么最好的方法并不是我们坐在那里跟他们试着去讲许多道理,并且试图看能够把价格往下拉低一点。如果你试着这样做的话,那么即便你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见得可以把最开始的高价格往下拉低多少,因为它已经产生了锚定效应。你最好直接站起来就走,或者做出气势上的反应,并且告诉对方如果是以这个价格开始的,那么双方就不必再浪费时间继续谈下去。因为这时候你已经处于被动,或许立刻离开准备下次再谈,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锚定效应是我们经常在生活中所遇见到的,看过了本篇文章,我想起了之前在上学期间,因为晚上在房间里听音乐而被宿舍里的其他小伙伴所厌恶。特别是刚开始我一个人在屋里放大音量听得正陶醉时,这时忽然进来几名同学,即便我试着尽量调低了一点音响的音量,但好像他们也还在建议我把音量再低一点。现在来看这不就是系统2的刻意调整吗?只不过当初我脑海里并没有关于锚定效应的概念而已,而是在心理想着同学们为什么都这么多事啊!明明声音已经很小了,还要我怎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