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的思想总结,我在研究了“易道底层逻辑”之后才明白其中基本暗合了它的数学逻辑,易经八卦系统的“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与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顺就是“心”对“物”以“本体”→“意动”→“致知”→“格物”的“正反馈”过程,也是从“无”→“有”→“知”→“行”的过程,当然,这个是“顺"的“微分”数理逻辑,与老子说的“为学日益”吻合,如果是“逆”则是“为道日损”大道至简“以始为终”的“负反馈”即“得一”或“守中”的“积分”过程,就是从“行”→“知”→“有”→“无”的过程,或佛家的“不二法门”,一阴一阳,一反一正,一外一内,一放一收,这包括了甚至是西方科学的“演绎”与“归纳”的逻辑思维。用数学逻辑就是2^0=1←→2^1=2←→2^2=4←→……2^6=64卦,64卦可用六爻的变易集合关系可简单的用“十二辟卦”的“物极必反”表现出来。以价值论的角度,从“六爻五阴一阳的覆卦”到“六爻皆阳的乾卦”就是趋“强”“不二得一”的整体系统论,“正者道之静,强者道之甭”即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或庄子的“无用之用”,使后天“意动”的“知”与“行”趋于“无”进入“静”,从而达到先天的与自然规律即“道”合一的“本能”天性,实现无人为“无知即全知”的修真无伪的“心物合一”之境,即“吾心即存在,包括了心即身←→心即人←→心即天地自然(宇宙)”,“心外无物”的本意不是把外部环境与内心进行“分别心”,而是指“吾心”即“道心”,非有“意动”的“自我意识”产生时的“人心”,而是包括了“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合一“若即若离”之“道心”,“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感知”与“存在”统一,如果是能理解到这个,就明白了西方哲学的“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被感知”、“存在即合理”等不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片面解读。
让主体系统处于更深层次的低耗高效的内求有序低熵增状态。而从“六爻皆阳的乾卦”到“六爻皆阴的坤卦”就是趋“弱”则反之,“一而二”的“还原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外求的高耗低效无序的熵增状态,其实,我们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就是有这种以更高耗的资源耗散为代价来抵消熵增来实现的。当然,我这里的是自己所悟,也许超出了王阳明思想的思想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