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略例1明彖王弼诗解
题文诗:
彖言乎象,彖之所论,易卦之体,明其所主.
众不治众,治众至寡,无心于存,皆得其存,
无心于动,而动不息,动不制动,制之动者,
贞夫至心,至心情深,情深神清,至神自生,
物皆妄然,唯情不虚,统之以情,会之有元,
至元至道,至道至真,繁而不乱,众而不惑.
六爻相错,举情以明.刚柔相乘,立情以定;
以情验之,物之虽众,品制万变,执情可御.
义之虽博,举之以情.少者寡者,多之所贵,
众之所宗,繁而不乱,变而不惑,约以存博,
简以济众,至简至常,常易不变,而能应变;
变易不常,靡不体常.常易不易;变易常易,
至常至简,至简至神,至神至情,情之所至,
通有化无,至情气正,气正情真,真情不灭.
魏·王弼著 唐·邢璹注
《周易略例》,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著作。为王弼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一组论文,共7篇。唐邢璹说:“如王辅嗣《略例》,大则总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王弼的《周易略例》与《周易注》互相配合,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易》学观点和解《易》方法论。如在《明象》篇中,他反对“案文责卦”、“存象忘意”的解《易》方法,主张要“忘象以求其意”。他详细地分析了言(卦、爻辞等)、象(卦象)、意(意义)三者的关系,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解《易》方法。与《周易注》相得益彰,一扫两汉以象数、谶纬解《易》的学风,开创了一种注重于义理的新学风。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认为这个本不是存言、存象所能得到的,只有从言象之外去体会。因此,“得意在忘象”不只是一种解《易》的方法,而且具有更普遍的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再如《明象彖》篇反复强调的“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反映了王弼注《易》的指导思想和他“以无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周易略例》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汉魏丛书》本等,有唐邢?的注释,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录存了邢?的全部注文。
原夫两仪未位,神用藏于视听,一气化矣。至赜隐乎名言,于是河龙负图,牺皇画卦,仰观俯察远物近身,入象穷天地之情,六位备柔之体。言大道之妙有,一阴一阳。论圣人之范围,显仁藏用。寔三元之胎祖,鼓舞财成。为万有之蓍龟,知来藏往。是以孔子三绝,未臻枢奥;刘安九师,尚迷宗旨。
臣舞象之年,鼓箧鳣序,渔猎坟典,偏习《周易》,研究耽玩,无舍寸阴,是知卦之纪纲,周文王之方略矣。象之吉凶,鲁仲尼之论备矣。至如王辅嗣略例,大则揔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承乘逆顺之理,应变情伪之端,用有行藏,辞有险易。观之者,可以经纬天地,探测鬼神,匡济邦家,推辟咎悔。虽人非上圣,亦近代一贤。臣谨依其文,辄为注解,虽不足敷弘《易》道,庶几有裨于教义,亦犹萤燐增辉于太阳,涓流助深于巨壑。臣之志也,敢不上闻
正文
1,明彖
夫《彖》者,何也(1)?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2)。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3)。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4)。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5)。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6)。
(1)将释其义,故假设问端,而曰“何”。(2)统论一卦功用之体。(明,辩也。)辩卦体功用“所由之主”,立主之义,义在一爻,明,辩也。(3)万物是“众”,一是“寡”。“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少以治之也。(4)“天下之动”,动则不能自制,制其动者,贞之“一者”也。老子曰:“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然则一为君体。君体合道动,是众由一制也。制众归一,故静为躁君,安为动主。(5)致犹归也。众皆得存其存者,有必归于一。故无心于存,皆得其存也。(6)动所以运,运不已者,谓无二动。故无心于动,而动不息也。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1)。统之有宗,会之有元(2),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3)。故六爻相错,可举一以明也(4)。刚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5)。是故杂物撰德(6),辩是与非(7),则非其中爻,莫之备矣(8)。故处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9)。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10)。故处璇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凑未足多也(11)。故举卦之名,义有主矣。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12)!夫古今虽殊,军国异容,中之为用,故未可远也(13)。品制万变,宗主存焉。《彖》之所尚,斯为盛矣(14)!
(1)物,众也,妄,虚妄也。天下之众皆“无妄”,无妄之理,必由君主统之也。(2)统领之以宗主,会合之以元首。(3)统之有宗主,虽繁而不乱;会之以元首,虽众而不惑。(4)错,杂也。六爻或阴或阳,错杂交乱,举贞一之主以明其用。(5)六爻有刚有柔,或乘或据,有逆有顺,“可立主以定”之。(6)撰,数也。杂,聚也。聚其物体,数其德行。(7)辩,明也。得位而承之,是也;失位而据之,非也。(8)然则非是中之一爻,莫之能备。《讼》《彖》云:“贞大人吉,以刚中也”之例是也。(9)无为之“一”者,道也,君也。统而推寻,万物虽殊,一之以神道;百姓虽众,御之以君主也。(10)博,广也。本,谓君也、道也。义虽虽广,举之在一也。(11)天地虽大,睹之以“璇玑”;“六合”虽广,据之以要会。“天地之运”,不足怪其大;“六合辐凑”,不足称其多。(12)《彖》总卦义,义主中爻。简易者,道也、君也。道能化物,君能御民。智者观之,思过其半。(13)古今革变,军国殊别,中正之用,终无疏远。(14)品变积万,存之在一。
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1)。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2)。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3)。夫阴之所求者,阳也。阳之所求者,阴也(4)。阳苟一焉,五阴何得不同而归之?阴苟只焉,五阳何得不同而从之?故阴爻虽贱,而为一卦之主者,处其至少之地也(5)。或有遗爻而举二体者,卦体不由乎爻也(6)。繁而不忧乱,变而不忧惑,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7)?乱而不能惑,变而不能渝,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乎(8)?故观《彖》以斯,义可见矣(9)。
(1)自此已下,明至少者为至多之所主,岂直指其中爻而已。(2)《同人》、《履》、《小畜》、《大有》之例是也。(3)《师》、《比》、《谦》、《豫》、《复》、《剥》之例是也。(4)王弼曰:“夫阴阳相求之物,以所求者贵也”。(5)王氏曰:“阳贵而阴贱”,以至少处至多之地,爻虽贱,众亦从之。《小畜》《彖》云:“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是也。(6)遗,弃也。弃此一爻而举二体以明其义,卦体之义,不在一爻。《丰》、《归妹》之类是也。(7)简易者,道也、君也。万物是众,道能生物,君能养民。物虽繁,不忧错乱;爻虽变,不忧迷惑。(8)万物虽杂,不能惑其君;六爻虽变,不能渝其主。非天下之至赜,神武之君,其孰能与于此?言不能也。(9)观《彖》以斯,其义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