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在5月22日13点O7分去世,全国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气氛之中。人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纪念这位朴实而伟大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人们时常谈起他的两个梦,1、禾下乘凉梦。2、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我们试图走进袁老工作的地方,还原袁隆平院士的足迹。
一、安江农校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怀化市安江农校任教师。当时的安江,地处偏僻,交通不发达。袁隆平首先坐火车,然后换乘汽车,后来再换马车,最后徒步走过雪峰山,历时半个月,才到了安江农校。从此,他在安江工作37年,把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这片热土。
袁隆平在重庆长大,来到偏远而荒凉的安江农校,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搞科研工作。袁隆平种下一颗种子,是为了让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70岁的宋泽观是袁隆平的第二代弟子,也是他的助手,两人共事10多年。因为宋泽观回答问题比较活跃,袁隆平也十分喜欢这个弟子。
宋泽观回忆,袁隆平爱好广泛,喜欢运动,特别是游泳和排球,喜欢音乐,爱拉小提琴。教书以外的时间,便是做科研、看秧苗,常弄得满身是泥。
袁隆平下田,不喜欢戴草帽,打赤脚下田,一身泥一身汗,像搞双抢的农民。
袁隆平在安江农校有过三处住所。当年,33岁的袁隆平认识了25岁的邓哲,邓哲是袁隆平的学生,他们在安江农校的礼堂举行了婚礼,便住在教职工宿舍。这是他的第一处住所。
袁隆平的第二处住所的办公桌、被子、蚊帐等东西还在,只是蚊帐已经全坏了。他们在这里养育了3个孩子,并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的品种。
1983年,袁隆平搬到第三处住所,这里的条件比之前的住所有所提高,桌子、椅子保存完好,多了一台舱式空调。住所陈设相当简朴,但是,十分整洁和干净。
在这里,袁隆平常邀请学生做客,邓哲则给大家做她的拿手好菜“板栗炒鸭”。在这里,袁隆平一步步走向成功。
198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种上了杂交水稻。1990年,袁隆平的母亲去世。袁隆平搬离了安江农校,去了湖南省杂交水稻中心。
84岁的邓辉菊是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同事。他说,当年袁隆平连研究员都不是,大家只叫他“袁老师”,可是,袁隆平却一直在科研室及试验田里,为的是大家都能吃饱饭。他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9年,邓辉菊曾到海南见过袁隆平,那时袁隆平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他认不出邓辉菊,两人只说了几句话,便匆匆告别!不料,这竟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二、袁隆平的塑像
1996年,郴州市北湖区的稻仙园里有一座1.66米高的袁隆平汉白玉塑像。这座塑像是当地的农民曹宏球斥巨资自发修建的,塑像通体雪白,1.66米高寓意“有米有肉”。
修建这一塑像是曹家村的曹宏球,已经在2011年病逝。曹宏球小时候饿肚子饿怕了,他唯一的心愿是能让全家吃上饱饭。他在广播里听到袁隆平的事迹后,大为感动,萌发了为袁隆平塑像的念头。
曹宏球的生活稳定后,他给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并到湖南省杂交水稻中心找到袁老,表明来意。袁隆平不是很情愿,委婉地拒绝了他,并请他到食堂吃了饭。可是,见过袁隆平后,曹宏球更坚定了塑像的决心。
1996年,曹宏球带着借来的6万元巨款,找到了河北房山县的厂家,才知道修塑像的钱远远不够。厂家开价30万,可是,当厂家知道曹宏球的心意时,负责人也对袁隆平十分敬仰,表示只收4.8万元,其他费用由厂家负责。
此后,袁隆平和曹宏球的有了渊源,两家一直有联系,过年过节,曹家也会打电话问候袁隆平。曹家姐妹还在袁隆平的塑像下举行婚礼。生活要有仪式感,这么做,是要让子孙们铭记粮食来之不易!
三、2016年实验基地。
湖南的金鼎山村是袁隆平的实验基地,这里培育着几千个水稻品种。每年的5、6月,开始进行水稻的播种。袁隆平都会来这里指导他们的工作。可是,今年袁老不会来,以后他也不会来了!
实验基地的管理人员王禹延是一名农民。提起袁隆平,他眼眶发红地说,袁老和蔼可亲,就像自己的父母辈一样。袁老使用各种农具像一个地道的老农一样,驾轻就熟。
王禹延的头像是他和袁老的合影,他觉得认识袁老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他还想和袁老在金灿灿的稻田再一次合影,可是,一切已经不可能了!
石跃兵也是一名农民,他每年跟随袁隆平到三亚大院,每年要去5一6个月,这样的工作已经15年。他如今正培育的是“越优千号”,这个品种是至今为止最新的研究成果,产量也最高。5月9日测产时达到1004.83公斤,超越了一千公斤。
提到袁隆平最高兴的事,石跃兵说,测产和禾苗长得旺盛。有时试验失败,袁老也会鼓励他们,不要紧,再试一次。
@夏天雨雪,有的人死得轻于鸿毛,有的人死得重如泰山。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所有吃饱饭的人都应该缅怀他!可是,令人痛心的是,竟然还有人在网上诋毁他!希望那些诋毁他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