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烙印。
感觉自己身上有一种脱不掉的东西,这应该是我成长的环境给我留下的烙印。你无法去除,只能用增加新的经历去弱化他的影响。就像我之前总说的一样,你无法不让自己犯错误,那么就用更多的正确的事情去稀释错误的影响。烙印这个东西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他不是你想要或是不想要就可以产生或消除。这也和你长成了什么样子类似,既成事实了,你只能通过之后的事情去修正。比如你嫌弃自己不够美丽,那么你可以去整容。嫌弃自己太胖,你可以去健身一样。一个事情没有发生,有时候你是无法准确预测他会产生什么具体后果的。同时还有很多事情是不由我们控制的,我们只能是被动接受,然后根据结果来进行修正。
我说的烙印,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一些不满。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你为什么能看到自己以前看不到的问题呢?不就是因为你成长了吗?发现自己存在问题总是会有忧有喜的,忧的是我有缺点,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我;喜的是我又有进步的空间了。
针对烙印我现在想要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你对于烙印的态度,二是他如何形成,三是我应该如何应对。
态度我认为应该是,就像上面说的有忧有喜。不能只看一方面,否定自己。谁又没有缺点呢?有时候正是你的缺点成就了你的优点。要客观看待自己的问题。有些东西是必须改进的,而有些是可以容忍的。如果在新的,现在的环境下,你的这个缺点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你的适应能力,那么你就必须想办法修正,改进。如果这个缺点无所谓,那么就可以容忍一下,持续观察,保证可控。再如果这个问题是两面性的,既能给你提供优势,又给你带来了劣势,那就要看具体情况了。这就像是你个子高,虽然高个子可以打篮球,但同样高个子也会给你带来很多烦恼。不过你只要利用好你的优势就行了,对于劣势如果优势带来的好处更多,那么就只能选择容忍了。
那么我的态度应该是如果的呢?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昨天感受到的烙印是种缺点,而是是那种必须改正的缺点。他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一种缺点。在你原来的生长环境下,那种思维方式可能会让你有些好处,但是现在环境变了,对你就没有丝毫的好处了。我如何形容这种思维方式呢?就像是硬件上不行,你就只能在软件上想办法,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那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想法,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更改自己的逻辑,来让自己实现一种自洽。其实就是自我欺骗。这样的自我欺骗目的就是为了不通过努力就可以实现自洽。酸葡萄心理。这种心理像是你所处位置的一种反应,可能也不是你主动的,只是当你处在那个位置时,你自然的一种反应。
我现在对于我的这种缺点的感受就是要改,而改也不是你想就能做到的。他还是需要通过环境的改变来实现。你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其实也是因为环境的改变才产生的。那么你改进自己,也是一种环境的需要。其实这也就是第二点,各种烙印是如何形成的。形成只是对于环境的一种反馈,相应的问题,对应这相应的解决方案。而烙印就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在他可以解决问题的时候,你不会认为他是个问题,反而会时常的利用他。但是环境变了,一个解决方案可能就变成了阻碍,或是可以产生破坏作用的事情。这就是个体对于环境不适应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土著来到城市肯定不适应,不是说土著懂的东西不好,只是他所懂的那些东西不适合城市这个环境。
我们都是环境的产物,没有一个事物是无用的,只是没有放对地方而已。感受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产生于不适合。错配导致了问题。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那么重新搭配就是实时进行的。你感觉到有问题,或是感受不好了,那就说明你的改变没有跟上环境的改变,产生了错配。
这就要提到第三点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针对问题的态度是客观看待,如何形成是环境改变,发生的错配。那么自然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纠正错配。让你更加的适应环境。我们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是种互动的关系。我们是由环境所产生,但是当我们产生了之后,又是相对独立于环境的。我们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变化,而是可以主动的根据经验进行自主反馈的。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就变成了,你是否有关于问题的经验。我们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是因为很多事情都是重复的。对于这些事情,你有充分的经验,所以很难犯错。但是对于新环境,你就相对容易犯错,因你你没有经验可循。那就需要你尝试探索,思考实践反馈。到了一个新环境,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的经验就是来自于各种尝试。
不过这样看,就算你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不也就等于你又给自己打上了新的烙印。就像我现在一直的强调读书,思考。这也只是我现在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我周围的环境又改变了,我还是持有现在的态度,那我就可能又出现错配了。
突然想到了一个词静观。你不能不动,也不能乱动,你只有在静观之后,经过思考才能动。生活无外乎就是一个不断匹配的过程,你把自身与环境匹配的好,你的感受就会好;你匹配不好,你就难受。
那生活就像是个不断动态平衡的过程。你不能瞎动,也不能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