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其实如读书一样,是一件私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旅者里,也有一千种风景,因为那时、那地、那人,总是会和“那心境”融为一体,成为你独有的相片。正如不同的读者在同一本书中会划线标记不同的句子——那些才是适用于你的箴言。
我也大约因此不大爱“晒”旅行中的照片,一是生活通常低调,二是窃窃地以为路上的感悟往往独存。相片再美,似乎并不能完全诠释双脚踏入那片土地时的感触。若加了注释,就又平添了语言的苍白。
旅途里的思绪流动
今年五月底,我沿着美国俄勒冈州海岸线自驾游,途经“太平洋公路”。那是一条纵贯美国南北的海岸线,将西海岸的高川河流串联起来,是许多登山者与徒步者的天堂。我们自北向南行驶了两百公里左右,可见之处随着山势而多样。丛林间稀稀疏疏窜进来的光,与骤然的细雨交替着,好像人的情绪也会跟着它变幻莫测。那一刻听的广播,那一刻咀嚼的零食,那一刻随着盘山路的颠簸而洒在车里的咖啡,都是独有的剪影——因为下一秒的感受,又将不同了。
我们驶入平坦的沙滩边上后,突然呈现出“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壮阔。海边人不多,稀稀疏疏地有当地的百姓嬉闹玩耍,有夫妻安静地并肩坐着,也有独行者戴着太阳帽漫无目的地散步。他们互相并无交集,却包括我在内,成了欣赏同一海景的路人。落日时分,逆向的阳光打在沙滩上,我望着太平洋几乎睁不开眼,想着一万公里之外、还在阳光背面的故乡的土地,以及面前这拥抱都抱不过来的沙滩。我想,其他与我一道逆着光看着太平洋的人们,一定也是各有各的喜忧,我将这一切记录在相机里,事后观看,却觉得当时的情绪,以及海边路人的背影,都无法从一张照片里说起。
旅行中每一刻感触的私有,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于这种无法言说。它难以捕捉,更稍纵即逝,像读书一样跟着思绪流动。那些海边的人,他们或是有恋情的悲伤,或是有生活的困扰,但在当时的夕阳面前,单薄的语言难以描述个体的渺小与焦灼。所以一切只好在被海包容的时刻得以慰藉,于是如看书一样,每个人从中追寻不同的意义。这么想来,我大概理解马赛尔·普鲁斯特形容过的:“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发现不了的东西。”这所谓的“光学仪器”,对于赤脚而迷茫的旅者而言,不就是我在那一刻面对的无涯的夕阳;想要去“发现的东西”,不正是眼前之壮阔警示给人的不同视角。
于是那一刻的警示就与个体的情绪融合为一,成了属于那个人、那一刻、在那条路的故事。
所以书和旅行总是不分家,就像自然与艺术,始终在多个维度上交融。每一次出门,行李再重,我也总是要在行李箱外层最方便的隔断里塞上一本书,哪怕撑得鼓鼓的。这还有个好处:即使去机场时间仓促,仍然能在赶上飞机后无需解锁就将书掏出来。路途遥遥中的许多细节也许会被时间遗忘,我却常对某次旅行带的是哪本书记忆犹新。更有甚时在机场买书,它与其它曾被窝塞进行李箱外口袋的书一样,随着我风尘仆仆。我想,多年后会在书上投射出过去的曾在一段旅途中留下的影子。翻开泛黄的封皮,里面说不定还夹着你在“那心境”时买的一杯水的收据;翻到书的最后,也许还有你那是用铅笔淡淡记下的购买地址与日期;翻到书中间的内容,仔细寻找还有曾经在旅途上让你开怀大笑的金句。
拭亮理性的双眼
都说作家没有不旅行的,大约是从自然或人文景观里寻求价值与意义,总是比在现实里来得容易,所以旅途才令人神往。无论是朱自清写伦敦,还是范仲淹赞岳阳楼,抑或是李白笔下的三峡,都是宇宙万物让人类通过感性的方式,宽阔胸襟,获得思考,最终拭亮理性的双眼,寻找人间的意义。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旅行也确实像读书一般,打开了不同世界的大门。
两个月前我游览了弗罗里达州的西锁岛。西锁岛并不大,四面环海,仿佛是世界的尽头。那里与古巴隔海相望,使得整个小镇充满拉美风情。岛上地势平坦,散游其间,会看到许多居民悠然自得地骑着单车晒太阳,欣赏着美国南部盛开的夏花。镇上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我坐在古巴餐馆里,邻桌的一位古巴阿姨还曾友善地向我推荐哪道菜更正宗。
岛上尽管有风味菜系、古巴咖啡等颇受游人欢迎,最让我觉得值得一游的却是海明威故居。
它靠近小岛最南端,被厚厚的围墙保护起来。许多游客路过,禁不住踮起脚来探望围墙内的模样。经过风雨冲刷的老楼,被太阳灼烤的院子,都好像是逝去的人隔着时空而诉说。屋内的家具大多是木制的复古风格,难免磨损,与院子里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不大相符——家具都老去了,植物还在有管理员的帮助下一年又一年地见证着故居。海明威曾养的“六趾猫”的后代,特立独行,孤傲悲伤。他们分散在院子里的隐秘角落中,稍不注意,就被遗忘了。我并不算是海明威的忠实读者,但此行此景,仍然强烈地被人去楼空的荒谬感、被海明威所处的“迷惘的一代”的悲剧性打动。
这也许是旅行与文化不曾真正分家的魅力所在:旅行的背后,有“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根蒂。你脚下的路,在几十年或几百年前承受过历史,你脚下的山河,在几千年或几万年前见证过世界的进程。撰写了历史、使“景点”成为“景点”的人们,似乎是在平行的时空里向后人传递着经验教训。自然的天工,也在云雾缈缈之间默默贡献出人类追求意义、追求美丽的窗口。
我大概是受到了悲伤的“六趾猫”的触动,想要去重读海明威了,这应该是旅行影响我们生活的另一种方式。路途上的所见所闻,会督促你今后的继续探寻。如果我们足够坚定与勤劳,也许能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将真实所见与书中故事融会贯通,更深刻地体验人生与生活。于自然之间养气,于文字之间汲取。幸运的话,我希望能让这些感受成为自身独有的一部分,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用清晰、冷静、理性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所有在路上的人,你们也都是承前人之精神的一部分,无论是去少数民族的村寨,还是去文人墨客的故居,一旦踏上路,心境就已沉淀——因为你知道前方无论是美景、美食、历史,还是征途,都是属于你独有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