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生是一次旅行,在严冬与黑暗之中,我们寻找着自己的路径,在全无光亮的天空
一次又一次的渴望去突破自己生活的环境,但一次又一次被束缚,这是在《四百击》中所展示的主题。这种渴望突破与被束缚的矛盾纠结着安托万,越是渴望自由,越是被现实所束缚。当影片那戛然而止之时,仿佛晚托万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大海,但是尽头最后定格的在安托万的表情上,似有惊喜,但更多的却是迷茫:大海表面上象征着自由,但是同时也是最大的束缚,抵达大海的那一刻,他又能去哪里呢?
一.现实主义的魅力
电影从安托万上课穿越女明星的照片开始到抵达大海的那一刻结束,记录了安托万在学校遭遇老师的责备,家里忍受着家长无休无止的争吵,一次一次无奈之下逃离学校去游乐,逃离家庭,闲逛在巴黎的街头的故事。电影没有很强的戏剧冲突,在一件一件平常的小事中展现了安托万在家庭中与学校中的悲惨遭遇。
现实主义的塑造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开头的长镜头:导演在展示影片信息的同时也带领了观众游览了以埃菲尔铁塔为中心的巴黎,让我们初步的对影片发生的环境有所了解。此时的长镜头缺少了人的踪影,更多是向我们展示故事交代的大环境。同时也颓废破败的大环境下,也象征了一种束缚,而这种束缚是外界所给予的,是环境所造就的,与影片开始后人为制造的束缚不同。(与结尾安托万在大自然中疯狂的奔跑形成了一种对比。)
2.人物塑造的普世化:所谓的安托万只是一个视角(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个载体),带领我们去看他的生活。他不是特殊的(许多商业电影喜欢以特殊人物作为故事的核心,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他去发展),导演没有为他制造一些独属于他自己的符号,他的遭遇象征着一类人的遭遇,导演以点带面的去描述。所以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被这种现实产生共鸣,我们会把自己去带入进去。(他在学校的遭遇我们也深有体会。)不但如比,真实感也随之氤氲而生。
3.“自然发生”的故事情节:这是这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便是导演没有刻意地去制造矛盾与冲突。在《四百击》中,所有的矛盾都是由人物设定产生的(安托万的逃学可以说是由学校老师谩骂,使得他在学校中感觉不到关爱只有惩罚,而导致;再入他流浪巴黎也是意识到在家庭中缺少爱,无休止的争吵与来自家人的不理解导致的),所以正如上文所言,这部电影一直在弱化故事情节,但是在弱化故事情节的同时,导演更渴望地去塑 造一种象征化的事物与命运。纵观电影发生的脉络,其实核心是三次逃离,与三次束缚。第一次逃离只是在巴黎游荡,所以当他被带回家时父母也向他妥协了,带他去看电影,让他去睡床,告诉他要好好学习。从第一次回归到再一次束缚,我们的确看到人物内心的好转:他向父母妥协了,他的作文也开始模仿名家。但是改变的只是家庭一方,学校的一方仍然是保持固有的自视甚高的态度,将安托万逐渐恢复的个性给抑制了。于是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第二次出逃,只是这一次,已不再是流浪,而是谋生,所以他才会偷打印机,而结局是被抓了。这是的束缚从家庭的束缚到了社会的束缚,无形的束缚到了有形的束缚——铁笼。此时,第三次束缚成了必然,监狱里严苛的环境自然而然的造就了第三次的出逃。只是这一次出逃更为象征性,导演用长镜头来拍摄他在大自然中奔跑的全部过程。而且出逃的环境也有所改变,从前面的具有钢铁气息的城市到此时此刻的大自然,仿佛安托万找到了他心中所渴望的自由,仿佛他已经摆脱了束缚,但当他抵达自由的终点时——一篇无边无垠的大海时,也到了束缚的终点,此时束缚他的不在是家庭,学校与社会,而是自然,或者说是他的命运,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只存在于他看到大海的一瞬间,而接下来,是什么?仍然是超越不了的命运。正是故事本身的简单与一些象征性才引发了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