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士论苏柳词》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时任翰林大学士的苏东坡有一天心血来潮问伶人:“我词何如柳七?”这个问题相当于“妈妈和女朋友掉水里,你先救谁?”的难题呀,无论先救谁都会得罪一方。
但长袖善舞的伶人却十分聪慧,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真是满满的求生欲啊!伶人巧妙地抓住了两位宋词大家婉约与豪放的风格特点,不仅没有得罪人,还让人为之绝倒。
苏轼对柳永的评价是:“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柳永(约987至约1053年),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因在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柳永出身于仕宦世家,幼时聪慧,擅长音律歌词。
青年时曾多次参加科考,未举,“及第已老”,后迷恋烟花柳巷之地,常与伶人歌伎待在一起,为她们填词作曲,一时风靡。
柳永出身与官宦之家,一心想考取功名,有着一腔热血、满怀抱负。
1002年,柳永计划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从钱塘出发到达杭州,对于杭州的都市繁华迷恋,沉醉于烟花柳巷之中。在1002-1008年,柳永度过了几年的放荡的时期,所作的词也受到了很好的传诵,所作的词多为艳词。
在1009年初次参加科考并没有成功。
此时他的心情可以说是尚有失意,却还是对科举怀有希望。便作了一首《鹤冲天》表达了自己的怨望和期望。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既表达了对科考的失意,也体现出柳永乐观的性格,他没有对最后一句进行更改便把它拿出来,这首词很快就传到了宋仁宗的耳里。宋仁宗一向对柳永常出没于烟花柳巷有意见,听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两句很是生气。
后来有人向宋仁宗推荐柳永,仁宗便说“此人风前月下,且去填词”。
这使得柳永在以后的几次科考中都落榜了。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愤然离开京师,与情人分开后,作了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艺术源于生活。柳永常年流连于烟花柳巷,穿梭于歌舞伎人之间,真切体验着伶人歌者等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与她们一同感受勾栏瓦肆的爱恨情仇。
由此,柳永的词里女主人公也多为青楼女子,他通过描写底层阶层的爱情故事,写出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和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内心的哀怨苦闷。
柳永像是民间百姓的发言人,正因为他根植在民间,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才能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又充满感情的瓦肆风情,让“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曾有轶闻,在他死后,大江南北的伶人歌伎聚集古城襄阳,一路身着柳绿花红、唱着柳永生前作的缠绵悱恻的情歌为他送葬。
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极高的地位。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改革创新的词人,善于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到慢词的创作中,语言通俗,音律婉转动听,不事雕饰,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他也是北宋著名的婉约派代表大家,专力写词编曲,代表作有《乐章集》,其中又以《雨霖铃》最为人所知。
从柳永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懂得生活中有很多的坎坷、不顺,但是我们也应该乐观的面对,最后有可能有奇迹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