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文、图 / 网风
英雄总是惺惺相惜。比如垓下一战中,刘邦得到了被手下疯抢得四分五裂的项羽的尸体之后,并没有忘掉当年的兄弟情义,为了尊重这个可以算得上是他一生对手的“西楚霸王”,刘邦用王侯(以当初项羽分封刘邦为鲁公)之礼将项羽厚葬到谷城,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据说,刘邦安葬项羽时,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安葬完毕后,还在项羽墓前大哭过一场。
圣贤亦是心心相印。比如司马迁在这篇《管晏列传》文末所言:“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假使晏婴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这句话真是意味深长,言尽而意不止,读来令人心酸又令人振奋,英雄不遇,虎落平原受犬欺,龙至浅滩遭虾戏。正如北宋宰相吕蒙正所言:“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为撰写这部《史记》需要付出太多的隐忍。合上书本之后,仍久久难以平静,不仅仅为司马迁所受“宫刑”之前的遭遇,更为他在遭受“宫刑”之后采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手法写史的巧妙与智慧而更倍感五味杂呈。
《史記》是一部先秦到汉的大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太史公司马迁的快意恩仇录!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130篇,篇篇不仅独到、深刻、精采,篇篇或让人生出荡气回肠之感,或让人忍禁不住产生扼腕击节之叹,每篇读罢都能让人感慨万千,为帝王将相,更为游侠屌丝,为生死相托,更为刻薄寡情,为肝胆相照,更为两面三刀,为守礼尽孝,更为骨肉相残……
本传共分三部分:一是关于管仲的传记,主要记录管鲍之交;二是晏婴的传记,主要记述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三是司马迁本人对管仲与晏婴的评价。字简意深,就连“轶事”都选取的恰如其份,其运用语言之妙,如神来之笔,略露一鳞一爪,而全神皆见,人物的表情、动作描述的贴切精练而又准确,人物形象更是被刻画得传神而又丰满,读着读着,文字中的人物便跃然纸上。
管仲与晏婴并非同一时代的人,按说其二人行事毫无瓜葛,但因两人都是齐国人,又都是名相,于是就有了合传的理由。“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司马迁只一句就巧妙将管、晏进行联结,衔接的自然巧妙而又不留做作的痕迹。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使齐桓公顺利成为春秋首霸。晏婴事奉齐国历经三世,他节俭力行,严于律己,名声三世都盛于当世诸候。蓼蓼数言,鲍叔牙高、大、上的基本形象已被大体固定。
司马迁在本列传中通过描写鲍叔牙与管仲之间超乎寻常的感人友谊,描写晏婴举荐囚犯石父和知错能改的车夫,诚挚地地歌颂了鲍、晏二人的心胸开阔和宽宏大度,热切地赞美了鲍、晏二人不拘一格举贤荐才的美德。“君子之荐”当以国家利益为前提,以真才实学为标准,而不是以个人的好恶恩怨为标准,所荐之才,为国所用而非为我所用。更不是利用荐举之权、荐举之机,拉山头、搞派系,或者是顺我者举,逆我者压,庸才也用,人才也弃。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于其说司马迁在为管仲立传,不如说司马迁在为鲍叔牙立传。管仲罗列了自己与鲍叔牙交往时的那么多“龉龃”,只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更加突显了管仲最热情的感激,知遇之恩直追生养之情。
司马迁对于晏婴有很高的评价,饱含着太史公对自己的处境的感叹,虽然自己气节、才能过人,但终究没能遇到像晏婴和鲍叔牙这样慧眼识人的贤才,当自己身陷囚宠时,没有如晏婴一样卖马(解左骖)解救自己。悲夫!悲夫!时不遇也,“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弟子规》中说:“同是人、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司马迁是有资格将自己列入仁者之列,而仁者多为当世所不容,也不容易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所理解,想来一旦不被当世重用,产生孤独和悲愤也是一种必然,当然也是一种修炼。
如果司马迁活在现在,如果司马迁仍不被重用,不知他是否还会生出这样的哀叹?
诚如斯言,如果晏婴能活到现在,谁不愿意“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2019.1.3公务途中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