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长的分享群里聊天,聊到性格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我说我包容性比较强,属于吸收性,但是最终还是会按照自己方法来做事,擅长取长补短。院长说这样说的人一般做不到,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就是没有吸收。
参照别人的成长方式永远很慢。
说实话,看到这句话我并不百分百的认同,我觉得没有人生来就会做什么,总是要有个入口,首先要知道怎么做才能去做。但是院长说,其实我们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懒得发现而已,想照着别人的方式偷懒而已。我想,这就是叫用行动上的勤奋掩饰思维上的懒惰。
一开始依赖别人就等于放弃自己。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院长的公开课上,我十分赞同这句话,事实上却没有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依赖别人不仅包含事实都去问别人,还包括事实都去寻找办法,总是要找到个解决方式才去做,太过依赖方法也是一种依赖。
院长给我推荐了甄有才的DISC分析,做之前她猜测我是高S型,说我做完了可以给她看。我测完了之后果然是这样,SC型,S最高。她说S高博爱,C高爱挑毛病。后来我看了详细的分析介绍发现,所谓C高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所以比较爱挑毛病。我想了想我自己,确实有点点强迫症,但是我的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我自己,我爱挑自己的毛病,别人的即使看不惯我也会觉得与我无关,能成为朋友的,这些毛病我都习惯性忽略了。我并不会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所以,这方面对我并不会造成困扰,可以忽略。
活的糙一点,不要太注意细节。别太固执。
S高可调整空间空间比较小,这个是我最在意的。院长给我的建议让我不是很明白,晚上我就一直在想,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注意细节吗,还有细节决定成败之类的。后来,我想,院长的意思应该是不要事事要求到细节,可是适当的放宽自己的要求。我想这样我会更开心一些,对自己过高的要求和达不到的矛盾让我会产生倦怠和抑郁情绪,该放任的时候完全可以适当的放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DISC的特质,有的高有的低,在使用不同特质的时候可以把它调出来,没有什么好与不好,要知道在做什么事的时候什么好什么不好,在做什么事的时候用什么特质。
听了这些解释,我似乎明白了些。院长跟我说要接纳自己,立刻、马上去做。需要我自己思考出来。我想了一晚上,最后化了一张性格分析图。分析了我的性格优缺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改进方法。对重点就在这了,改进方法!然后我把这个分析图给院长看,问是否对,是这样吗?
你有没有发现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问“这样可对?是这样吗?”你觉得我给你的答案是对的吗?并不是啊。所以我不会给你答案的,也不会给你正确答案的。
说到这,我发现好像是这么回事儿。但是我第一反应是:我请教问题,我相处答案之后反馈询问对错不应该吗?我还问如果没有答案,那么做分析的意义在哪里呢?
了解自己,可以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
有些人并不好改,调试力比较小的只需明白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尽量减少付出的体检,提高效率,不要因为特质而耽误做事情就足够了。
想到遇到这个事情,下一秒就开始着手就够了啊,哪有这么多“这样可以好,这样可对”的啊!
很多时候寻求别人的答案时,别人给的答案可能也是偏颇的。比如我认为对,别人不一定认为对啊
听到这些我明白了好多,开始有些意识,但是最终触动我思考意识到我存在的问题的是下面这段。
为什么说少让123,要立刻、马上、right now 的行动。从昨天说到现在,你还是在想123。你有没有发现你其实从昨天开始,当你调整自己了心态之后,你会发现做事好像会不一样,你马上可以提醒自己改掉一些毛病,但是你没有,你还是在123.你可以对事情马上做出自己的判断,但是你没有,你还是在问我。把这两个毛病改掉之后,S特质就会降很多了。
这段话我反复听了好几遍。开始我想我明明在改了啊,也分析出了问题,找到了方法,也正在去做。但在我听了几遍之后,我发现我的问题了,我太过寻求别人的章法了,而忽略了自己要去怎么做。我分析完了我的性格原因,决定要怎么做之后不是立刻去做的,而是在寻求别人这样对不对,别人说对,我才去做。这就是我的高S特质,太过循规蹈矩了,也太过尊重权威。我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而不是事事都问。
从我昨天告诉你开始就强调:立刻、马上。但是你一直都没有,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改,所以说没必要改,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就行了。
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了那句“一开始依赖别人就等于放弃自己”的含义,也明白了参照别人会成长很慢的意思。接纳自己,相信自己。
真诚的感谢郭院长的分析,让我意识到了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问题,明确了自己的问题,帮助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