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对“修身养性”看得很重。何为“修身养性”?实际上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就是要把先贤之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之习性功力。儒家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
在中国有很多国学经典中都有不少“修身养性”的智慧,比如说:
《菜根谭》 作者:洪应明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
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
十分不耐烦,乃为人大病
一味学吃亏,是处事良方
但责己,不责人
此远怨之道也
但信己,不信人
此取败之由也
《小窗幽记》 作者:陈继儒
守恬淡以养道,处卑下以养德。
去嗔怒以养性,薄滋味以养气。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涵容是处人第一法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这三部书被称为修身养性的三部奇书,句句珠玑,发人深省,可以说修身养性是中华民族历来都有的传统。在修身养性中有一条叫“平和心”,这可以说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了,面对所有纷杂,我自岿然不动,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达观,那是多么超然脱俗。于是现在很多人都朝着这个目标去自我修炼,自我提升,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要不然,也不可能千年流传。当然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所在,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真成了一篇伪国学的鸡汤文了。
记得以前自己年轻气盛,看到一些不公正的事情,就义愤填膺,其实这样的人满大街都是,通常会被贴上“愤青”的标签,甚至“愤”变“粪”,这是线下的称呼,线上的则被贴上“键盘侠”。现在想来,这些愤怒确实是应该克制的,因为很后来事实证明,有不少事情出现了神反转,而我们之所以愤怒的东西,竟然并不是事情的真相。
于是后来,逐渐的学习“平和心”,顿时有一种自己成熟了,境界提高了的感觉,开始对身边动不动就怒气冲冲的人嗤之以鼻看到身边的不平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发言论,愤愤难平,而是淡然处之,走过看过算过。然而,有一天同样的事情发生到了自己的身上时,却再也无法淡定了。这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以前所谓的境界提高,其实都是自我安慰,事实上那只是麻木不仁罢了!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就是说,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同样也是如此,不能仅凭自己所看到的这一幕妄下定论,大发激愤之言,那种怒,只是匹夫之怒!我们当然不可取,可是如果当我们了解事情原委后,发现就是一件不平之事,难道我们也该三缄其口,默不作声?
不要以为看到很多不平的事情都麻木了,都心平气和了,就认为自己境界高了。恰恰相反,那是迟钝,是没有了良心,是没有了正义感。不是境界高了,而是境界低了,堕落了。祸福利害计较太深,就不能见义勇为。想得太多,人便退缩,长此以往,人便委琐。人一委琐,便不足观。圣人为什么怒?为原则而怒,为公道而怒,为天理良心而怒,不是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怒。面对邪恶时有道德愤怒,面对善良遭到邪恶的侵害时有道德痛苦,这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愤怒和道德痛苦的强烈程度是一个人道德意识高低的天然尺度。(鲍鹏山教授)
《菜根谭》是一部正心修身、养性育德的经典,其作者洪应明却并不是个麻木不仁之人,相反是一个极具同情心的人;《小窗幽记》和《围炉夜话》在修身养性时,也从来都没有说“平和心”就是冷漠。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有一句名言:“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和”可以消解掉人与人之间的怨恨,所以“家和”才“万事兴”;而就个人的人生而言,只有“忍”才可以消解掉命运中的不幸和灾难,从而为人生的幸福与成就奠定基础。但他所谓的“忍”不是单纯的忍让,而是有价值的,如果忍耐本身没有价值,那就是匹夫之“忍”,忍气吞声,那是逃避的懦夫行径。
修身养性同样如此,不是说看待所有的事情都心平气和了,就是境界真的提高了,我们需要全面认真的看待这样一件事,而不是管中窥豹,如果这样,那就像把九阴真经炼成了九阴白骨爪,走火入魔还不如不练。
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也不是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就可以达到的,它所要修炼的不仅仅是一颗“平和气”的心,更是一颗能分辨善恶曲直之心,否则孟子又怎么会说出“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气魄奇伟磅礴的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