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个挑灯的夜晚,司马迁挥洒笔墨,淋漓之后,也许会静默片刻,往事纷至沓来。他想起自己与多少前辈一样,也曾有意气风发时,人生却突然被搁浅,至于怀才不遇,忠而被谤,身陷囹圄……于是审视自己一番,再提笔时墨水已沾了悲欢爱憎,使今天的我们读来或拍案叫绝或潸然泪下。
司马迁撰写《史记》,在其中吐露自己社会理想,表明自己的政治见解。他借《管仲列传》憧憬一个宽以待友、无私荐才的知己和一个知人善任的明主;他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中不虚美、不隐恶地褒贬历代最高统治者的功过;他在《魏公子列传》中赞扬了礼贤下士的信陵君;他在《李将军列传》《淮阴侯列传》中对难以封侯的李广和冤屈而终的韩信痛心惋惜……
他写活了历史,也成就了自我。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何为绝唱,大概没有什么比书写人性更能力透纸背了。而多少人能从那曲折委婉的字里行间窥见真正的人性呢?还是仅仅妄自论断,人云亦云。
朱鸿先生在他关于韩信的文章《胯下奇耻》中进行一个独到而批判的解说,甚至与司马迁的态度也大相径庭。他一反中国人向来对失败者的同情,视韩信为一个为了追名逐利甘受胯下奇辱、三番易主、自露把柄的流氓。今天中国的世故老人还在津津乐道韩信的胯下之辱,却不知道他正在地下舔舐自己隐隐作痛的精神创伤,反省着自己丧失尊严的人生。某种程度上,朱鸿继承了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只是时代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追求也不尽相同。
多少古人经历了沉郁顿挫的痛苦,有人俯身低进了酒色,有人达观不屈地重生。司马迁亦从水穷处走来,却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高标。他留下的《史记》应该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人心惶惶中保持理性冷静,在众说纷纭中保持独立思考,在利益暗涌中保持良知和底线,在傲慢偏见中保持敬畏善良,在看见自己中,看见他人、世界和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