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了半天,最后定下这本书。
因为《活着》认识的余华,当时就在想,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经历,才会写出这样的故事。
直到今天读了散文的前两篇,《一个记忆回来了》和《最初的岁月》,才理解了、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我觉得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会决定其一生的方向”。
余华1960年4月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他念小学一年级;“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他高中毕业。
他在书中写道,“我的成长目睹了一次次的游行、一次次的批斗大会、一次次的造反派之间的武斗,还有层出不穷的街头群架。在贴满了大字报的街道上见到几个鲜血淋淋的人迎面走来,是我成长里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是我小时候的大环境,小环境也同样是血淋淋的。我的父母都是医生,我和哥哥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们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里到处乱窜,习惯了来苏儿的气味,习惯了号叫的声音和呻吟的声音,习惯了苍白的脸色和奄奄一息的表情,习惯了沾满血迹的纱布扔在病房里和走廊上。我们的父亲时常是刚刚给患者做完手术,手术服上和口罩上血迹斑斑,就在医院里到处走动,喊叫我们的名字,要我们立刻到食堂去吃饭。
正是生活、所处的这种小环境大环境,导致了他在1986年至1989年间,写下了大面积的血腥和暴力。书中提到,中国的文学批评家洪治纲教授在2005年出版的《余华评传》里,列举了余华这期间创作的八部短篇小说,里面非自然死亡的人物竟然多达二十九个。
正如作者所说,“这都是我从二十六岁到二十九岁的三年里所干的事,我的写作在血腥和暴力里难以自拔。白天只要写作,就会有人物在杀人,就会有人物血淋淋地死去。到了晚上我睡着以后,常常梦见自己正在被别人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