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改变看起来很困难,如果我们知道改变的时候人心里的状态,那么改变就容易得多。
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实验,就是在电影院,给参加实验的观众分发爆米花,同时给这些观众观看不同的片子,多维度地测试,在不同影片的播放下观察观众吃爆米花的量,最终得出了结论,就是观众吃爆米花的量和观看的影片没有关系,而和吃爆米花的桶的大小有关系。
所以,很多改变看起来是人的问题,实际上是情境上的问题。
职员发现公司的采购部门太浪费了,向公司管理帮部门提出了这项问题,但是并没有被引起重视,于是他让同事去收集了被浪费的手套,现场收集了424个不同样式的白手套,这个时候公司管理层才意识到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了。
很多时候看似人们懒于改变,实则是缺乏改变的动力。
大家都知道美国人的肥胖状况很严重,这和他们的饮食习惯很有关系,美国人家里的冰箱都是很大的,包括牛奶都食物的分量都很大,所以美国人几乎将牛奶当水喝,大瓶未脱脂的牛奶当水,身体自然就摄入了大量的热量,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自然是倡导大家喝脱脂牛奶,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于是研究人员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将一加仑全职牛奶转化的脂肪装进透明的管子里和全脂牛奶摆放在一起宣传,让人们非常直观地就能看到一加仑全脂牛奶所带来的脂肪量,人们厌恶脂肪,自然就选择了脱脂牛奶。
很多时候人们心生抗拒改变,没有举措和方向让改变止步不前。
让改变发生,其实也很简单,
1、找到改变的动力,也就是改变的原因和痛点,让改变这件事情成为当下立刻马上必须要做的事情。
2、制定关键举措。很多家庭暴力的家庭,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控制愤怒,然而效果并不显著,后来心理学家推出了“五分钟亲子活动”,就是每周拿出5分钟时间陪孩子玩,要求家长不提任何意见,只要忍住5分钟不要挑剔指责孩子就行,在经历了很多5分钟训练后,家庭暴力明显减少了很多。
3、指定一个目标。为了改变我们还需明确改变的目标,同时认为自己的大脑是可以改变的,
并且为改变这件事培养相应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营造环境的方式,以及召集同伴一同相互监督的方式来确保在改变这件事情上足够坚持,直至实现改变。
我想要变得更努力,那么我就要找到我为什么要变得更努力的原因,同时找到对标目标,然后制定相关举措,引入外部监督,然后具体按日执行,改变是不是看起来就没有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