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业需要大家复习的知识点很多,比如非正式沟通的典型形式,以及从众、模仿、暗示、社会感染等,在此基础上,体会并回答为什么面对谣言保持沉默那么难!
简答:
1.沟通和交流是生活意义所在,津巴多认为人天生就是为寻找信息差异而设计的。由此可以理解日常大量非正式沟通信息的出现和需要了,当然从中可以思考很多社会学现象,比如从众可以如同看泡沫剧一般节省脑力且安全可靠,模仿来自惰性和好奇,暗示则是激发潜在价值观外显,社会感染源自内心压抑情绪的暴露。当然更准确的理解,可以参考以下心理咨询师教材的科学说明: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非正式沟通是在正式通道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形式灵活,传播速度快,但存在着随意性大和可靠性差的问题。非正式沟通网络主要有三种形式: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像。
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较间接的形式进行。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2.每天接触很多社会新闻,有些事后证明是谣言,但是面对谣言保持沉默非常困难。典型的例子是每到高考时候有人转发某某考生丢了准考证,急需扩散寻找并附有电话的信息,已经被证实属于谣言,似乎为了不可告人目的的商业诈骗电话。问题是,每年都有人热心转发。这种面对不明信息的相信源自几个原因:
首先是缺乏自我基本判断力,多年填鸭式教育,单一渠道信息传播,导致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看到描述事实就认为一定属实,没有起码的质疑思维。
其次是社会心理学研究揭示的心态,包括从众、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主动或被动从大流最舒适最安全,而接受暗示或被感染,源自基本情绪的容易引爆,往往在道德批评、同情弱者、敬仰伟人时候,不自觉把自己放置在维持自尊自恋位置,比如同情别人证明自己强者,道德评价显得自我洁身自好,敬仰伟人则通过移植把自己想做做不到的大事得以实现,仿佛自己就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厉害人物。
最后可以解释的理由是,谣言带有故事性,刺激性,极端性,属于可遇不可求,刺激信息的差异化最大,这让平静生活掀起波澜,引爆了个体压抑已久的原始基本情绪,以及个人价值观的选择性表达。我思故我在,说到底,谣言资讯和真实信息对于个体心理需要而言,并无差距,无非即是满足心理需求罢了。
我们天生为探测刺激变化和刺激相互联系而设计,对于各种信息获取也就带有天性,或许最佳的应对方式就是观察并思考,提醒自己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保持觉察,运用常识判断一下再说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