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了一段视频,惊心动魄。
浊黄色的河水,波浪缓缓,宽阔的河面上,有一个黑点,随着浪涛,上下浮沉。原来是一人,不知因何落入水中,此时,正在顺流而下。岸边的人们或呼喊,或紧张地关注着这一切。黄河似顷刻间便可将这渺小的人吞噬。
在远处的桥上,人头攒动,从桥上至水中,垂着几根长绳。其中有一根绳呈U形,是将一特长绳两股并一股抛下。人们将这根绳,左右调试着,希望它可以与落水者相遇。就在河中的生命通过桥的一刹那,不偏不倚,那人牢牢地将绳子抓住。桥上和岸人的人们一片欢呼。然而,事情还未就此结束。水中的男子紧紧抓着这根救命稻草,还未来得及喘口气,桥上的人也在紧紧地抓着绳子,并奋力地向上拉。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动作片看多了,竟以为,水中之人会有体力抓着绳子,被他们拽到桥上。眼看着,桥上的人齐心协力将绳子从落水的人手中“夺走”。那个黑点,再一次顺流而去……
为什么,不换位去思考一下,再做出行动呢?或许,他们可以选择,给落水的人一点时间,让他将绳子缠在腰间。或许,他们可以慢慢地将落水者牵引至河边。总之,他们只要从落水者的角度去想一下,哪怕只有几秒钟,他们都不会做出之前的选择。“救人”与“伤人”之间,到底隔着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了太多这样的“好心人”,他们一再抛下橄榄枝,又在至关重要的关头轻忽了生命。
今天上午,跟女儿的古筝老师聊天时,她说,她的一位同事正在教的学生,本不愿意学习古筝,却被家长硬逼着来学,所以呢,这个孩子上课时根本打不起精神。我脑中闪过一念,现在竟还有人逼孩子学他不愿学的东西?我以为,这是二三十年前犯的错误,在今天,应该终结了呢。
我的一位好友,从小被家长逼着学琴,最初的一点兴趣也磨没了。我小时候其实也想学,但是怕给家里增加负担,就没学。所以,看她拉琴还是挺羡慕的。她被逼着学琴时,我便想,她家长是为了她好吧。但是,没有人去想,这到底带来了怎样的伤害。我总觉得,她具有某方面的天分,但我说不出来。那么侠肝义胆的女子,怎么会不具有某种天赋呢?
到底是为了什么,让“好心”变成一种“伤害”?仁者爱人。仁,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然,我们不是让家长去溺爱孩子,也不是让大家去做乡怨式的老好人。只是希望尽可能的多考虑一下对方合理的需求。比如,考虑到水中的人已经很累了,此时用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营救他;孩子并不喜欢古筝,是不是他会喜欢声乐或古琴呢?孩子的天赋是什么?他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又在哪里?
如此说来,这是因上述的人们缺少仁爱之心造成的吗?恰恰相反,能主动去救援落水者,皆是有爱心之人。能想着让孩子有一技之长,都是相对负责任的家长。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已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比如,拉绳子的人会说,如果不快点救上他来,万一被水冲走怎么办?但却忘记了,此时的生命最重要的是已经没有体力;强迫孩子学古筝的家长会说,学习古筝可以陶冶性情,让他有一个好性格。但却忘了,在痛苦中,性格难以良性发展;让孩子学琴,可以让她走这个专业,以后以此为业也不错。我的好友也确实因为琴拉得不错,走了这个专业。但她后来很少再去拉琴。真正浪费掉的时间与天赋,谁又会去在意呢?那本应美好的花季,为何要交给痛苦与泪眼?
这么多有爱的人,却没有真正体会到,没有让对方体会到,仁爱。这又是为什么呢?是浮躁。整个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听不到真正属于对方,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当人们将达尔文主义奉为真理时,当人们将争夺利益作为第一能事时,人们已经听不见自己与他人内在声音,听到只是拼命获取,以及不要输在什么什么线上。
当教师总在分数上下功夫,在就业上励志时,教育就已经注定失败;当家长总在让孩子获取更多技能上下功夫时,家庭教育就注定难以长远;当经济学家,只从经济的角度去看经济,经济就已经注定崩溃;当哲学家,只在物质的层面打转,哲学就难以诠释真理。
去掉浮躁的杂音,救人者才有可能不伤人。
20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