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年度进阶营第43篇,1560字数,共累积63812字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
大部分家长,都喜欢用成绩的优劣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
仿佛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会得到夸奖,而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一个糟糕的孩子,就会受到责备。
当然,我并不是说,不要去管孩子的成绩好坏,而是想说,不要太过重视孩子的成绩,不要把成绩当作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
在英国心理学家菲奥娜·默登写的 《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孩子除了成绩,培养孩子同情心,社会和情感,情商也同等重要。
关于这些情感生活课程,在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可塑性最强,在这一时期内,老师是孩子的心灵监护人,也是孩子次于亲人和孩子的角色楷模。
01 老师具有情感联系、值得信任和接触频繁的榜样。
美国的史学家亨利·布鲁克斯·亚当斯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师对人的影响是永恒的,没人知道这种影响何时停止。”
可见,老师在孩子成长中充当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菲奥娜·默登在书中说道:
研究证实,最有益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同理心之上的——要有温度、有教养、公开透明,这能提升师生关系的质量。
在社交和情感方面,给学生树立榜样的老师也能提高师生关系的质量。
跟这样的老师关系好的孩子,在学校更积极,对学习的意愿和行为参与度也更高。
是的,有同理心的教师,会对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同理心并不等同于同情心,同理心是需要老师去认识和理解孩子的观点和态度。
但是,如果学生要信任老师,就必须要与老师有感情,有联系,而且还需要老师表达同理心。
然而,现实中,教师往往难以建立这样正面效应的角色楷模。
究其原因在于,老师与学生不频繁接触,许多老师一周只给学生上两三节课,一年下来也就那么几十节课。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高考制度,教育制度的原因,让老师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分数,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在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发展。
书中说道:
马萨诸塞大学心理学教授让·罗德斯和她的同事大卫·杜波依斯证明了,青少年和成人相处的时候,彼此的接触度、情感深厚度和信任度有多么重要。
因此,教师除了看重学生的成绩,更需要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培养相互之间的信任感。
02 消除老师的压力,不以成绩衡量学生标准
菲奥娜·默登在书中提到:
注重得分会在教育系统中造成压力,降低老师们传授社交和情感技能的能力,也限制了学生们获得更高学业成绩的可能性,这也就意味着高分通常是强逼出来的,学生社交和情感处理技能的培养仍然没有得到重视。
我个人也比较同意书中这个观点,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得分从而造成老师过大的压力,而应该消除老师的压力,不以成绩来衡量孩子,可有效解决青少年一系列生理问题,让老师建立一个积极的角色楷模来影响孩子。
不将分数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芬兰已经率先实施了。我们来看一下书中的这个例子:
在芬兰,老师们可以教授他们认为能够帮到学生的任何内容,这里的学校没有任何强制执行的水平测试,只在高中毕业时会有一次考试。各学校也不进行排名竞争,不同的学生、学校和地区也不相互竞争。
结果显示,芬兰的学生最爱阅读。2003年的测试显示,芬兰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名列前茅。2006年,50多个国家针对科学课程进行测试,芬兰学生的排名也靠前。这些测试的另一项重要发现在于,成绩最好和最差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最小的。
芬兰教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不以分数为衡量标准,而是传授老师认为能够帮助学生的任何内容。当然,这个时候选拔一个优秀的老师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就像古代,孔子作为一位优秀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不但教学生的知识,还会传递学生做人,为人处世的态度。
作为一位家长,一位妈妈,我也衷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得到不只是一个高分数,还有社交和情感的处理的能力。
齐帆齐第3期28天写作成长营(5)篇1560字,累计7266字(年度命题:写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