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的作者张英是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这首诗,不说人人耳熟能详,但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也有很多人用过来劝身边人多忍让,少计较。
故事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因为住宅的宅界问题,张英的家里人与邻居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双方都不肯后退一步相让,甚至闹到了官府。但由于张家与邻居吴家都是名门贵族,官府也不好决断。于是张英的家里人不远千里修书一封到京城找张英求助,张英只批了上述的四句话便回复了家里人。张家人瞬间懂得,不再计较,向后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感动之余也将墙向后移了三尺,便有了如今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张英的大度与礼让成一美谈。
但今天在这里谈这首诗,不只是想讲这个故事,而是想说另一件身边所发生的事情。
昨天是腊月二十三,我们新年的正式开端——小年。由于我们并没有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每年小年,我和父母都会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并给他们带去鸡鸭鱼肉等各样的年货。(并不是我们不孝顺,爷爷奶奶在老家和伯伯伯母一起,说老家住着方便)昨晚饭罢,爷爷和爸爸闲聊,便说到了一件事情。或者说我认为并不是什么大事情,但老人家心里总归是有些计较,便是我今天要说的墙的问题。
爷爷奶奶在老家是住的单独的院子,左邻右舍一个是我二爷,一个是我四爷。(我们这里的叫法)爷爷排行老大,等于说左邻右舍不仅是邻居,也是亲戚。爷爷家和南边四爷家本来中间是有一条小路的,但由于平时没什么人走,小路上也就杂草丛生,渐渐荒废了。前一段时间,四爷家小儿子结婚要盖新房,便把以前的院墙给扒了。四爷看那条小路也没有人走,于是新盖起的房子便把路给占了,新房的墙紧贴着爷爷家的院墙。爷爷当时有些不开心,但想想平时也不走那条小路,便把不满压了下来。毕竟是兄弟,没再多说些什么。
真正不满的是这一段时间北边二爷家盖房子。二爷家旁边本是以前爷爷家的祖宅,但由于没人住,爷爷奶奶便开辟成了菜园,偶尔在上面种种菜什么的。但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一些农活什么的也干不了,菜园也逐渐荒废了。
这个问题就出在菜园身上。老家人总喜欢把房子盖的大一点,似乎有些炫耀自己很有本事的样子,所以他们总是能多占一米是一米。二爷看那一块现在成了荒地,新房子就盖的大了一些,把菜园的地给占了。当然没有占完,只占了一半左右。但也就是这一半,爷爷不乐意了,说是二爷占了我们家的地,要去理论。但房子已经盖了一半了,也总不能把它扒了,重新再盖。爷爷生闷气生了好久,直到昨天爸爸回去,想让爸爸给评评理。
爸爸便给爷爷说了张英的这首诗,用来安慰爷爷。邻居都如此礼让,更何况大家还都是亲戚,没必要为了这一米两米的地而伤了和气。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既是亲戚又是近邻本就该感到幸运,况且这么多年二爷四爷也帮了爷爷不少忙,别说这两米的地方,就算是整个菜园都送给他了又能怎样呢。
确实如此,我们本就不该因为这些事情而伤了和气。物体是死的人是活的,何必为了这些本就可有可无的死物而伤了人们之间的感情。邻里和谐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或许就是你所不喜欢的邻居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爸爸就是那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而不计较得失的人,或许认识他的人总会觉得他有些傻,甚至是我妈妈有时候也会不理解他。但他呢,还是老样子,能舍出去的东西他都不会计较太多。
他也总给我讲,舍得舍得。首先有舍才能有得。不要害怕失去,要相信,你所失去的总会以另一种方式来到你身边。是的,受爸爸影响,我也如此。从不在意那些失去的,所付出还未收获到的东西,起码善良已经是上天赋予我的最好的礼物。
不要太计较,做一个宽容谦让的人吧。世界还是美好的事情更多一点。至于那些邻里问题,张英的话很有道理。让他三尺!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