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好朋友聊了一会儿。
我们都在闭关备战雅思,准备出去念书。
我说,明年24,等回国就25、26了,有一种人生才刚刚开始的感觉,而别人都是两个孩子的妈了。我们却还在这里折腾...挣扎...
她一本正经地说,很多刚出来工作的女孩宁愿花几千去买个包或化妆品,却很少能够懂得真正投资在提高自我上。至少我们不属于这一个“物种”,还算是有“知觉”的人类。
这样的谈话,突然令我有种“回到初心”且被人理解的感觉。
有再多华丽的衣服和包包,也不如多摄取一点知识。毕竟,经过自己消化的知识,会凝聚成你独一无二的气质。绝对不是任何限量版物质可以比拟的。
台湾作家余光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年轻女孩因为物质而选择男人是可惜和浪费:她们失去了追寻自己是谁的机会,吃苦趁年轻才能发掘出身体里的宝藏,老了再面临险境后悔晚矣!不要选‘容易的路’,那其实是最艰难的。”
是啊!对于这段话我特别有共鸣。绝对不要放弃自己长出翅膀的机会!
某种程度上说,去经历不同的挫折,才会有机会真正闪闪发光。
一个昂贵的包也许可以令你走入会议室时更有气场,一双小羊皮高跟鞋也许可以令你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跑得更稳更快,一支口红也的确能让你即使是心碎时气色也不会太难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都是稍纵即逝的消耗品,没有一样可以真的陪伴你从青春期走入30+的职场和未来。
很多女性其实都是30+才开始了解自己,真正开始女性自身的觉醒,开始关注自己所需和心的声音。
见过很多这样的“姐姐”,我略有点惊讶。
我身边二十多岁的好朋友,几乎个个都是在拼命探索自我,通过新的风景和不同体验在丰富二十几岁的人生履历。
但我也的确承认,似乎更多圈外的女孩,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活到成年,读书、结婚、生子,每一步都有迹可循,不会冒险,也不认为“认知自我”是重要事项。
可是,我真的理解不了——在我还不知道“who am I”时,如何能替另一个灵魂做决定、成为一个妻子和母亲?
我认为,在充分了解自己之后才能为人生大事负责。不然,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妈妈,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恐怕我们都只能默然不语。
以前在广电实习时,工作间隙常常听大家聊天。一位同事说,她刚来台里工资很低,但任务还特别繁重,于是在年终时她给领导打了个报告说明情况,后来就得到了一个比较丰厚的年终奖。于是她在收到银行短信后欣喜若狂,立马去商场给自己买了个Prada,基本花光了这笔钱。她觉得特别爽。也觉得这就是投资自己、宠爱自己。
我在旁边听得目瞪口呆,但也是很欣赏她的直爽。
这年头有太多公众号在教我们要舍得购买昂贵的东西,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努力工作。
我觉得无可厚非,但是我总觉得这似乎不是“手无寸铁”的年轻女孩应该做的事情。
似乎从来没有哪个奢侈品,可以令我心动到吃土也要买的程度,也从不会跟我时髦的妈讨要。而我就是特别想挖掘自己的喜好,恨不得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就好。
我很少看朋友圈,但常常会去翻看几个好友更新的状态。不是在国外美术馆看展,就是在台湾飞伞...看得我泪流满面,也不知是羡慕还是遗憾。
于是我决定要去弥补自己的遗憾了。
其实也未必有什么“投资自己”的意识。
也许去了也不能怎样,念完书,我依然回国工作,依旧迷茫。
而我就是想去把心愿变成回忆,渐渐抚平心境,成为了一个没有遗憾的年轻女孩。
“我妈妈希望我如何如何,我爸爸希望我如何如何”...这样的话从20岁小女生口中说出也许是娇俏可爱的,而作为一个23+的女孩来说,无疑是令人兴致索然的。
一个有魅力的年轻女孩,最有吸引力的部分当然是独立判断能力。你的思考,你的经历,你的信仰...这些组成了一个有魅力的你。你令人信服,你令人有安全感,你令人感到愉悦和有趣。这样的30岁当然值得期待!
然而思想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自动生长。
也有许多30多岁之后,却依然无暇顾及自我的声音,甚至彻底放弃了灵魂的探索,任由平庸和无趣像爬山虎一样束缚住她的生活常态。
改变,的确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如果在一个合适的氛围里,有人引导和影响,就变得非常容易。
读书、旅行、思考,这些事情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不做,年老时一定会有遗憾。
我所知道的大多数二十多岁的西方女性,没有一个是在考虑买车买房、如何办一个奢华的婚礼或要送孩子去什么早教班之类的事情,对她们来说这都是30+才需要考虑,也才能把握得好的事情。就算是二十几岁结婚生子,也是因为满满的爱,而不是为了结束孤独与寂寞。
探索自我,是一切成功与美好的前提。
这个时代对女性实在也不算包容,尤其是对于女性的文艺爱好,很多人会不假思索的定义为:“小资”、“装bility”,还会说“这样的女孩子嫁不出去吧”、“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吧啦吧啦诸如此类。
每次看到这种言论,我也就只是笑笑。读书、看展览这种文艺爱好不就跟看电影、打篮球一样吗?不过就是一种个人习惯,打发时间、多点谈资而已,往深了想可能是会有一些人文关照和社会意义,但无论如何也不会妨碍到任何人啊?为什么要这么恶毒把它视之为“怪物”或“有病”?
所谓文艺,并不是另一种生活,而恰是对眼下的生活有所要求,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当然,读书的女子也并非全都能独立思考,也不乏包法利夫人。
其实,书籍、艺术都不过是一面镜子,放大你原本的天性。虚荣的会更虚荣,虚心的会更虚心。
说了这么多,似乎都也没什么逻辑。因为实在是太多朋友关心“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不用微信了?”...... 种种猜疑。
好吧,希望有人能懂得。
Take care好你的心灵,将比一切都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