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覽而覹,則得之與一。萬物皆爲之師,則用之可極,而修悳以朞。曰木水冬不蟲,火土冬不發,氣之冰也。
(1)覹:wéi ,同。窥视;探察。
(2)覽:lǎn,见“览”。
(3)悳:dé,同“德”。《道德经》 第38章 上德不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德”是“道”的作用下而具有的特性,是能够被感知、被遵从、被应用的“道”的表现。
(4)朞:jī,“期”的异体字,指时间周而复始,朞日,即三百六十五日。《素问·天元纪大论》:“运气运行,各终朞日,非独主时也”。
五行学说的起源争议颇多。第一种观点认为:五行说是古人自发的观念,并无确切的创始人,春秋时期以前就有朴素的五元素说;第二种观点认为:五行说出自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该书以五行配五脏,对五行学说的内容有详尽的记载;第三种观点认为:孟子创造了五行学说。《荀子》里记载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创始者。现代学者范文澜认为:“孟子是五行学说的创始者,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年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年有余岁……由文王至孔子五百年有余岁……’等近乎五行推运的说法。比孟子稍后的邹衍扩大了五行学说,成为阴阳五行家。”
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宇宙万物。它们各有不同的属性,分别对应太阳系的五颗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以及人间的五德:义、仁、智、礼、信。古人认为,这五类事物在天、地、人之间形成映射关系,比如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之物,以及人的“仁”性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释译:
仔细审视观察,便可领悟到万物的统一性与普遍性规律。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观察的对象。学习并运用这些规律知识,我们可以达到一定极致的境界。这样的学习和实践也是修养品德的过程,以期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例如,树木和水在冬天不会生虫,火和土的生命力在冬天也基本停滞,这是因为冬天气候寒冷,生命力受到抑制,如同水被冰冻一样。
金寒水冷,春蝕氣而夏汙濁。木鬱火烈,秋斂淫而冬自貞。土有生囚,同日龢灮於四時,活爲而僵頹,物喜沃而厭斥鹹。
(1)鬱:yù,“郁”的繁体字。
(2)斂:liǎn,“敛”的繁体字。
(3)厭:yàn,“厌”的繁体字。
(4)鹹:xián,“咸”的繁体字。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将宇宙万物进行了分类,而且对每类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将万事万物按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
五行学说里,南方属于火,东方属于木,北方属于水,西方属于金,中央属土,协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所以春属木。
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点就是向上,夏天各种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所以夏属火。
长夏属土,长夏是夏和秋之间的一段过度期,天气湿热,庄稼走向成熟的一段时期,所以长夏属土。
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
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
释译:
金性寒凉,水性寒冷。春季,金和水受到春季温暖的影响而减弱其寒凉特性;而在夏季,由于炎热,金和水容易变得混浊。
木性郁结,火性猛烈。秋天时,木和火都会会收敛,冬天则回归到一种纯洁的状态。
土性既生机而又困顿。土作为五行之一,与金、木、水、火一同在四季中发挥着和谐共生的作用。土可以使万物生长,也可以使万物衰败。而万物喜欢肥沃的土地,厌恶盐碱化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