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316天
100篇时间管理系统文章第6篇
我有一个朋友失恋之后,以泪洗面,长期处于失眠的状态。后来结婚生子之后,依然处于焦虑之中,长期睡眠质量不好。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在2016年12月31日晚上信誓旦旦表示要在2017年减肥20斤,运动不到一个星期,就放弃了所有的计划,昨天见到他,又涨了8斤。
你是否因为曾经的挫折和失败,导致自己消极悲观。看到别人自律,制定了一大堆改变计划,更迫切的制定了个人时间管理规划,可最后都不了了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一.你患了习得性无助问题
行为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1967年提出的。
在面临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时,都会产生一种无助感,久而久之,即使客观条件改变了,仍然不能从这种已形成的无助感中摆脱出来。
2015年开始买了第一辆自行车,开始骑行,骑重庆歌乐山的时候,根本骑不上去。很多骑友都说我车太重,应该换辆好车。
在他们的怂恿下,花了一万六重新买了一辆只有16斤重的自行车。回家妻子问我多少钱买的?我还瞒着说,花了800块钱买的,哈哈。
当我骑着新车再次来到歌乐山的时候,依然骑不上去。不是我的体力和技术问题,而是我心理出现了懈怠。
前面几次都没有骑上去,潜意识中产生了“畏难情绪”,即使已经改变了车的客观条件,但还是没有自信去征服。
我们在遇到困难后,会在情感、认知上表现出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会表现为深深的沮丧、在认识上变得绝望,处理事情不再主动。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想速成,都渴望快速获得财富。自然会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失败并不必然会导致习得性无助。不过,这首先是对那些敢于突破自我、不愿意承认失败的人来说的。那些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才只会习得性无助的牺牲品。
习得性无助是人们行为中的险恶陷阱。它让人们失去希望、放弃努力、被动地承受痛苦和灾难。
你要想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唯一能做的就是“慢”下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循序渐进让自己进步。
成功真没有那么容易,不从“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我们是很难在事业上取得较大的成绩。
二.你患了自证问题
儿子3岁以前只要和邻居家的孩子打架,回来必定说对方怎么样不好,后来被我和妻子严厉的教育了。
人永远都是站在“利己”的层面去为自我辩护,一件事情可能会出错或者已经显现出错误的迹象,人们是倾向于认识到错误,还是倾向于无视错误的存在?答案是后者。
更重要的是,人们总是倾向于为自己的错误寻找证据:某个错误即使已经发生,但只要还有证明自己“没有错误”的机会,人们也会毫不犹豫的拒绝接受错误。
这就是我们行为中的另一个陷阱:自证偏见。
制定了早睡早起计划,却因为贪玩游戏,被拖延到了凌晨2点才睡觉,你还总为自己找借口,今天玩游戏可是双倍经验奖励,错过了就太可惜,明天一定不玩,肯定能做到自控。
报名了英语培训班,由于聚会喝醉了,学习计划被耽误了,第二天头昏脑涨又以没有休息好为理由,学习计划再次被搁置。
当我们产生了拖延的时候,总是会找到理由和证据让自己释怀。不是身体不舒服,就是工作应酬之类的借口来证明自己并非懒惰。
自证偏见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我们会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正确的,而事实是对整个事物的判断常常是偏离事实的。
这是普遍的人性特征:当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方式逃避不利的事实的时候,总是会逃避;当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为自己赢得有利的状态时,我们也绝不会错过。
避免自证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培养一种从反面求证的行为逻辑。
当你想为自己找懒惰的借口的时候,努力给出自己空出一段时间,收集反面材料,收集反对意见,并认真考虑某一条反对意见的价值。
惟有如此,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做到自律和自控。
三.你患了过度合理化问题
以前我妻子经常问我:“腾哥,你这么帅,又才华横溢,怎么看上我的啊?”
每次我都被问的很无语,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很多人可能认为不需要。但实际上,我们恰恰总是在为自己寻找理由。
比如,她很漂亮,她很真诚等等。如果你确实发现自己爱得没有理由的时候,你反而会恐慌。
腾哥你坚持每天日更3000字肯定有目的吧?我给你说,完全是为了让知识形成体系,让知识沉淀,你肯定又会说我在“装逼”。
每个人都力图为行为合理性寻找原因,一旦感到找够了,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如果外部原因足以解释行为,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原因了。
但是,“理由”的滥用——过度合理化,却可能成为行为中的一个巨大陷阱。早睡早起的理由是什么?晚上十点睡觉不合理啊!我要看电视剧啊,我要玩游戏啊。
身边朋友们都在吃喝玩乐,我还那么辛苦的自律,我受那个罪干什么?行动力的理由不够强烈和有说服力,于是继续生活在舒适圈。
所有的过度合理化,最终都会表现为一种行为意识上的不足:我们忘了自身真正想要实现的东西——特别是自身的真实愿望,反而强行地把外部的某些因素作为自身行动的依据,这直接让我们失去了判断力和动力。
四.沉没成本问题
当你买了20块钱的电影票去看电影的时候,售票员告诉你,你需要再加10元才能看你想看的3D电影。
这时,你会怎么做?不看吧,已经花了20元了;看吧,总有一种被逼着花钱的感觉。你考虑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再花10元,你想:“不能让那20块钱也白花了啊。”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我们如何选择就构成了我们对待“沉没成本”的态度。
你想成为一个高效自律的人,就必须要舍弃生活中的很多诱惑,忍受孤独和痛苦。你会认为阅读写作耽误了自己玩乐的时间,运动学习阻碍了你的人际交往时间。
我离不开微信和手机啊,错过了“大业务”怎么办啊!我对于别人而言太“重要”了。
一个人的判断总是受到比较心理的影响——从购买商品到评价自己和他人等等,都是如此。
一个缺乏理性的人常常会纠结于投入太多而得不到回报,导致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患得患失,而一个理性的人会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并且在心理上忽略这种已经支出的投入。
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理性的人,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的行为才更加客观、有效。
五.对比心理问题
以前我学英语的时候,总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根本原因是我总是喜欢去对比同班同学的学习情况,怎么别人学习了一个星期,口语怎么能说的这么好呢?
为什么我学了半个月,依然没有一点进步呢?
对比心理,是外部对自我信念的干扰,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有利有弊。即使在同一件事情中,也是如此,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攀比心理和行为。
小到我们的生活用具,大到我们住的房子、做的工作,人们都会拿来攀比。一方面,这种攀比可以激发人们努力奋斗的决心和动力,或者提升自我满足感。
但另一方面,也会使人们过度地关注自身的优点而自傲,或过度地关注自身的缺点而自卑,它都会导致不当行为的出现。
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尽相同,祛除对比心理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这个心态的中思议题就是:做回你自己。
真正按照自身对生活的理解行事,而不是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左右,才能做好时间管理。
六.破窗效应问题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有一家人在马路边修了一栋房子,可能是费用的问题,主体框架修好之后,房子就一直处于停工的状态,两口子也外出打工去了。
后来一个调皮的小伙伴居然把人家窗户上的铁棍弄掉了一根来玩耍,这下就不得了。
我们其他人只要放学和周末就拿个锯子试图把铁棍弄下来,后来他们家所有窗户的铁棍都被我们一个村的小孩子拿来当玩具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栋楼的玻璃,而户主并没有及时修理,那么,就会在以后的时间里使更多的人受到暗示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破玻璃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无形中会滋生人们的犯罪行为。
这种效应会使人的行为陷入无规则的暗示中,从而纵容个体的破坏性行为。
破坏性心理事实上是人的一种本能,一份工作已经做不得不太好了,离自己的目标有距离。
这时候,你总是会觉得既然已经如此,再坏一点也坏不到哪里去,于是你就长期在拖延和自责中不断恶性循环。
时间管理涵盖的范围太广,知识面涉及的太多。别急,腾哥来慢慢解析,每天继续。
自律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