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乡思(二)
小米
前几天在超市里闲逛,无意中看见几位大爷大妈在买小米,听他们的口音好像都是当年来支边的内地人。看着那金灿灿黄澄澄的小米一下子也勾起了我的思绪……
谷子——小米,它养育了我们那片黄土高坡上的祖祖辈辈。在晋西北母亲们坐月子,就是它催下了第一滴母亲的乳汁,母亲们在月子里喝的稀粥,小米还要在铁锅里炒熟,在熬的时候再点几滴菜籽油,小火慢熬,据说比老母鸡汤还有营养,几乎是天天喝顿顿吃,就是那一碗碗金黄粘稠的小米稀饭,哺育了一代代勤劳淳朴的人民,也让多少游子们常常牵肠挂肚。
记得,每年一过谷雨,布谷鸟就开始在田野里一声接着一声开始催促了“咕咕~咕咕” ,家里有“耧”农具的早早就开始调试了。播种时,这个“耧”可不是一般的人就可以操作的,只有多年的“耧把式”才会根据左右摆动的铃铛,观察哪边是否增加细木楔,流下的种子是否匀称,这样才能保证每一垄不缺苗也不浪费种子。那几天“耧把式”们是最忙的,也是最辛苦的,也是伙食最好的几天。
谷子是一种耐旱耐寒,生命力顽强。谷子是农作物里种子最小的(0.1cm),一场春雨它就扎下了根,一丝细如发丝的白絮线,就深深地扎入了土壤,这根细须就贪婪地向四周蔓延。它就像生活在这贫瘠土地上的祖先们,汲取着黄土高坡那并不丰润肥厚的精华,繁衍着他们的下一代。
谷子把它的一身都无私地奉献给人类。谷筋、干草、是骡马牛羊驴上好的草料,谷糠更是鸡鸭猪最爱吃的饲料。至于小米山药熬粥,那就是我们当地人一天的开始,早上往往鸡叫头遍,天蒙蒙亮,大人们就起床了,男人们喂牲口清理牲口圈,女人们就开始生火烧水,大铁锅里水开后先灌满暖瓶,再把切成滚刀块的山药(土豆)倒入锅里,再继续烧一会就开始倒入洗好的小米,边用勺子搅动边看小米的形态变化,一般也就是大火再次烧开水后五六分钟的时间,就开始篦米汤了,这时的米汤是最好喝也是最有营养的,这些都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经验,要不就是米夹生,要不就是米太软,影响口感。这时还要压好灶堂里的火,保证粥好了锅巴也的金黄酥脆,最后在用力拍打搅动,米的清香和山药的软糯充分发挥到了极致,这是小米和山药最完美的组合。
这时候热气腾腾的蒸汽早就弥漫了整个房间,米的清香味把一个个懒虫馋醒了,一个个翻个身又把脑袋缩进被窝了,还要赖一会床,此时大人们一声长一声短的喊叫声此起彼伏,还有院子里牛哞驴叫再夹杂着鸡鸣犬吠声,真的再也不能睡了。匆匆洗漱好后,一碗碗热气滕滕的金黄粘稠的小米山药熬粥,一盘切成细丝的萝卜咸菜配上葱花,汤汁充足的调杨叶,条件好点的再炒个鸡蛋,那真是人间美味了。母亲催促着赶紧吃饭,怕耽误了上学,一般孩子们走的时候衣服口袋里还不忘再装点酥脆的锅巴当零食。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被誉为五谷之首的小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现在科学研究表明,小米稀饭上面那层“米油”赛过参汤,它的蛋白质、脂肪和各种维生素的含量比大米等谷类要高好多。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了,五谷杂粮受到了热宠,大大小小的超市里都有了它们的踪影,大小酒店也倍受推崇,小米辽参,小米面点,各种杂粮小吃等等,都登上了大雅之堂。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在延安,“小米加步枪”不仅解放了全中国,它更哺育了一个政权的茁壮成长。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站在家乡的田野里,那一块块成熟的庄稼尽情地展示着它们傲人的风姿,高粱骄傲地把红红的穗头高高地擎起,玉米也不甘示弱地袒胸露怀曝出金黄的牙齿,黍穗像一把把扫帚在微风中摇曳,土豆(山药)也一个个嬉皮笑脸挤出土地裸露出大肚皮……唯有谷子把沉甸甸的穗头勾了下来,深深埋藏在谷叶中。农民们说:“好黍不见叶,好谷不见穗。”越是穗大粒满的谷子,越是看不到它们的穗头。它谦虚内敛不露声色,只有奉献不讲回报的品格就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辈们。
记得那年仲夏回老家休假,晨练回来时,浅浅的街道里,房前屋后的树梢上,到处弥漫着烧柴火和小米山药熬粥的香味,我的味蕾完全打开了,满口生津垂涎欲滴,我知道我真的饿了,急急忙忙向家中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