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晚晚
“So here you are,Too foreign for home,too foreign for here,Not enough for both.”
这是我觉得对外省青年定义最戳我的一句话。这几年跑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逐渐清楚每一个选择的背后是什么,也在内心开始衡量自己到底有多少能力承担这样的选择。
外省青年,有很多说不出口的苦涩。
像我,离家几年了,还记得刚上大学那时候,是爸爸拉着懵懂无知的我落地广州,替我安排宿舍,安排报道。上大学之前的美妙幻想在看到宿舍环境之后觉得破灭了,很丧气,还跟爸爸发了一通脾气。现在呢,现在那个记忆里怕生安静的小女生,已经变成了去任何陌生的城市以及陌生的环境都能从容面对的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生存法则的成年人了。
这几年期间,偶尔回家几次,其余的时间通通被学校,社团,兼职占据,后来实习,工作,大部分的时间也都是呆在广州。想家的时候会跟家里人通话,每次都是说些零零碎碎的东西,讲学校的事情啊,讲生活的小事啊,讲打工的新鲜啊等等等,都是挑着好的说。
而那些被冷落被忽略被误会不被理解的很多伤心的时刻,都被我烂在了肚子里。在众人面前我常常很喜欢表达,表达我对爱情的观点,表达我对友情的认可程度,表达我对这个世界各式各样人群的看法,却唯独,总是避谈亲情。尤其喜欢表达的我,在父母家人面前,却惜字如金。
以前孩提时候,我会觉得父母教给我们的都是对的,他们告诉我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就会是怎么样。但愈是长大,认识的人和事物越多,思维的跳跃度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不一样了。于是我发现我们自己感受的看到的世界,跟父母告诉我们的世界其实是不一样的。
因时代的不同,造就了我们互相的不懂得,也造就了我们对同一事物有很大差异的看法和态度,也因此产生了,父辈与我辈之间沟通困难的孤独。
我把它称为,亲情孤独。
孤独很常见,对很多人来说,亲情孤独其实是人生大部分孤独的根源。因着家庭关系与环境的不同,人们从而受到的教育程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影响也都是不同的。
对我而言,家庭因素很深很深地影响了我人生重要的六年。
我之前学习成绩还算可以,因此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高中,都辗转进入了尖子生的圈子。重点班,特尖班,都有我的名字。学习生活是很枯燥,尤其是高中三年,中间有发生了很多事,或令我跳跃或令我沉默,是很难忘的三年。但也同样,是我单枪匹马孤独的三年。
蒋勋说,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时候。
家里人越来越多的争吵,朋友间越来越多的分离告别,对比其他同学越来越好的拼劲和成绩反而个人成绩不断下降的我,感觉整个世界陷入了孤独的状态。以前跳跃活泼的我,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变得不自信,也变得越来越融入不了周围的人群,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了,变得陌生而冷漠。
那时候,我只有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她们很很开朗,人缘很好,成绩很好,性格很好。我最羡慕她们跟家里人的关系:会像朋友一样打闹相处,会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也会彼此深入交流沟通,会互相理解互相鼓励,甚至还会互相交换小秘密。
一方面想要向她们学习,另一方面其实我是有点嫉妒的。我从来没有跟她们讲过,每当听到她们提及家里的时候,她们眼眸里那种温柔的光令我多么多么羡慕,就仿佛,拥有了这种光,就可以照亮我的生命一样,可是在某种程度上,她们的幸福又是很刺痛我的。
成长环境的挣扎,使我即使在热闹的人群里,即使每日每日都在跟别人对话,即使每天和她们说说笑笑,上课下课,上学放学,但我依然还是感觉到孤独。
越这样对比,我就越羞愧,羞愧我的嫉妒,羞愧我自己看不得别人好。而且明明知道这样想是不对的,却没办法阻挡自己不要那么想。
于是我更孤独。我甚至还曾失控过。
我曾经在高三备考的时候,连续一个星期高烧。哥和妈又在吵架,哥又夜不归宿,妈又在哭。对亲情失望的我,高三复习压力重重的我,完全没有想要去看医生的打算。
我没有告诉任何人我生病了,我依旧正常地上课下课然后晚自习,依旧做着做也做不完的作业,依旧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为了避免听到吵架连周末也在学校自习。
那段日子,应该是我记忆里最黑暗最抑郁的一周。我每天都能感受到高烧使我多么乏力,每天都能感受到我整个脑袋好像炸掉一样,几乎都不能思考,每天都能感受到即使非常努力但成绩排名还是一次次下降所带给我的压力,也每天都能感受到回到家他们的吵和闹有多么使我疲乏。
我强迫自己不要把这些当回事,强迫自己就算被现实打倒被任何一切都打倒至少要有一件事可以不被打倒。
是的,为了证明这个,为了证明我不会被病魔打倒,我忍受了整整一周的病痛,忍受乏力,忍受头痛,忍受呕吐,忍受种种煎熬。
最后我赢了,神经病的我赢了,为了要赢的我连健康都不要了。
这是我的孤独吗?也许是的,是我当时情感缺失的孤独,不被理解的孤独,不想接纳任何人的孤独,以及,所谓精神的孤独吧。
蒋勋在《孤独六讲》里,就曾讲述过他所认为的六种孤独。
1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
2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3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
4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5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
6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但他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我最喜欢他其中一个观点是: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可是我相信,如柏拉图的寓言,每个人都是被劈开的一半,尽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但孤独绝对是我们一生中无可避免的命题。
现在的我回想起来那段时光,既觉得异常难过,又异常庆幸。难过的是,我为什么非要把这种孤独扩散到,属于生命范畴的危险的孤独呢?庆幸的是,这一切的黑暗都过去了,当初的种种随着时间推移亦早已释怀,如今已经能够照顾好自己,并且已经独立到在解决自己人生种种的难题之余还能开导他人。最重要的是,我寻找到了我当初迫切想要寻找的答案——
我曾反反复复自问过,我们日复一日躲避孤独,试图跳进热闹的人群里匆匆行走驻足,会因此得到什么呢?证明了自己吗?定位了自己?还是,其实会不会是因此反而困住了自己呢?
答案是,并没有因此定位了自己,是捆绑,也没有因此证明了自己,而是趋同。反而那些求异的人们,其实很大可能这么做是为了寻找自己。
孤独跳脱不已,而生活的意义大概不在于能否被他人理解,也不在于能否被世界接纳吧。无人对话,无人理解的孤独,假若能让我们成长,能让我们找寻到真正的自己,那么,这种孤独,就并不孤独。
作者卢思浩曾讲过,“很久以后我才明白,所谓的成长,就是越来越能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也能更好的和孤单的自己,失落的自己,挫败的自己相处,并且接受它,然后面对它。”
我想这对于孤独来说,同样适用。
就比如,我们有人喜欢民谣喜欢摇滚,从而很羡慕远方很希望生活能够自由放纵,我们因此而去表达,但很多人却会第一时间跟我们说,你这是不现实的。
但其实我们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逼格啊,也不是说自己是多么有故事的人啊,我们只是喜欢听那些关于青春的故事,喜欢他们过的那些以梦为马的生活,这些都是我们羡慕但又暂时完成不了的。我们表达这些观点,仅仅是因为我们就是这样觉得的啊。
但很多人就是会去质疑你,嘲笑你,会跟你别做梦了。孤独吗?很孤独!无人理解无人赞同的孤独。
可别人的看法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理解我们自己,能否发现我们自己,能否找寻到我们真正的自己,我觉得,这种孤独,虽败犹荣。
我觉得,孤独就像一位跳脱的鬼神。有时候无声无息,等待我们挣扎或者放弃,有时候又会蹦蹦跳跳,充满我们的生活,然后跟我们讲,即使对生活失望了即使伤心了即使无人理解了,但总会好起来的,这就是成长,我们应该去享受这种孤独。
所以,孤独吗?不孤独!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跟自己对话,就像蒋勋说的,我们要学会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