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曹操的五谋臣之一,荀彧之侄,被曹操称为“谋主”,官至尚书令,后来被追谥为敬侯。
荀攸与荀彧是叔侄关系,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荀攸比荀彧大五岁。但是叔侄俩很明显俩人的观念不同。但是他俩到底谁的功劳最大呢?我认为他们两个是旗鼓相当的,我是从三方面分析的,分别是:政治,军事,文化。
首先是军事方面的区别。
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 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而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三国时期曹操的首席军师,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来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又任尚书令,并为曹操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
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大将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出任中军师,后出任尚书令。
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正始年间追封谥号敬侯。
从这点可以看出两人在军事方面是不相上下的。
其次是文化方面: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已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极大业。将军本以充兖州首事,平山东之南,百姓无不归心悦福。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荀彧是一个荀体大思精,总统后盾的人,从文化方面来看,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称号。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他与曹操的关系其实是并列的,大家都在为汉献帝服务。在三国乱世之际。忠君、仁义、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此,荀彧成为了一个全能型,而且处事细致的智囊。
天下方有事,而刘表作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诚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义,此时不可失也。"荀攸是一个传奇人物,战术大师,十三岁就能察言观色,发现董卓不是一个好东西,后来想刺杀董卓,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这个什么胆略什么智慧,世无仅有! 他与荀彧是侄叔关系,他是真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被曹操成为是"谋主",刺董不成反被抓,此时荀攸又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中年的荀攸德才并重、近乎完人。在成为曹操的谋主之后,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对所有谋士评价中最完美的: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二人的文化也是很难分出一个高低。
最后是政治方面:
两个人都为法家,不过政治上的有所不同:荀彧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一心想匡扶汉室,因此反对曹操“封魏公、加九锡”,最终被曹操所害。荀彧可谓一心一意保护皇帝,反对曹操封公。而荀攸坚定拥护曹操,带头劝进曹操为魏公,曹操亲信荀攸、董昭等人公开表示丞相曹操功勋卓著,爵位仅为武平县侯,有失天下所望。“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劝进魏公》是东汉末年曹操集团所上奏东汉朝廷的文表,目的是请封曹操为魏公,但劝曹操莫当魏王。但这不代表荀彧是错的,因为保护皇帝是本分,可是荀攸也有他自己的远大的理想,而且二人的想法对国家都是有利的。所以他们在政治方面也有远大的抱负。
以上就是我认为他们两个旗鼓相当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