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动漫《虫师》,里面有一个叫做《雷之袖》的故事。
明媚的少女被父母所迫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诞下了一名男婴,但是她却无论如何都无法爱这个小孩,最后小孩只能交由亲戚抚养。
我们总是被教导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天底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呢?
我当时读书少,信了。
可是后来我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有一个孩子,才刚刚会走,可是我一看向她,她就会冲我笑,把手里脏兮兮的糖给我。
我心里一面觉得震惊,一面觉得悲凉。
因为她在讨好我。
你看那些干净整齐的小孩,霸道灵利,因为他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他不稀罕你对他的好。
只有没人爱的小孩,才会巴巴试图汲取外人的一点善意。
这种情况发生在农村的几率会大一些,因为农村的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更容易遏制女性的自我发展,而很多农村女性主要还是作为繁衍后代的工具而存在,这就常常导致她们把自己所受到的压迫转化成对小孩的漠视或者恨意。
在中国,当我们说父母之爱的时候,其实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得偏向母爱。
因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就是女性负责相夫教子。
从事教育行业三年,我碰到的管理孩子教育的父亲少之又少,大多数甚至连谈都不愿意谈,每次都会要求打电话给孩子母亲。
所以在中国普遍存在“丧偶式育儿”的教育方式下,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就尤为重要。
几年前,我在面包店做兼职。
面包店设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里面有一种叫做“鸡肉堡”的汉堡很受孩子欢迎。
有一次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过来买东西,男孩小声哼哼着要吃汉堡,母亲被闹得烦了,拉住她大声骂道:“你看看你,你都胖成猪了,你还吃,还吃,吃死你!”
那骂声让熙熙攘攘的面包店出现了短暂的静音,我看那母亲,明明穿着得体,妆容适宜,再看那孩子,明明就是十岁孩子的正常体型,此时一副羞耻得快哭了的样子。
我很想告诉他,不是的,你不是猪,你也不胖,你妈妈不应该这样说你的。可是最后我只能安静得替他们结账。
很多时候,我都会想到这个孩子,因为那个快哭了的表情此后我也见过很多次,在地铁上,在公交车上,一个小孩子被自己唯一的依靠嫌弃,厌恶,乃至最后他自我厌恶,形成一个懦弱自卑人格。
可是孩子却总是能很轻易就原谅自己的父母。
有这样一个小视频:
妈妈说:宝贝,妈妈不小心把你的糖果吃光了。
孩子虽然很难过,但是却说:没关系,妈妈。
对许多孩子来说,无论他收到多少伤害,他想做的只是想让自己的父母开心。
最近刷抖音,刷到一条视频,这个男孩的母亲总是告诉他,家里很穷,你必须好好学习,必须好好克制自己的欲望,不然我们家就只能吃不上饭了。
可是有一天,他发现妈妈买了很昂贵的衣服,爸爸换了一台新车。
这虽然听起来是个笑话,但是这种用“愧疚感”绑架孩子也是中国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
我有个朋友,复读了一年才考上大学,她觉得很愧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才让家人多掏了一年的钱。
大学四年,她把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十块钱以内,从不和我们一块逛街买衣服,每次寒暑假加上平时兼职的钱都存起来,用于自己的生活费和给家人买礼物上,有一次她给妈妈买了一只耳暖,十块钱。
她很开心告诉妈妈:你今年再也不会冻坏耳朵了。
可是妈妈却劈头盖脸骂了她一顿:你知不知道我和你爸爸很辛苦供你上学,你知不知道你还有个弟弟要养,你整天就知道乱花钱,你是不是被你们同学带坏了,我早就说你不应该去上这个学……
声音很大,我们都听得很清楚,也看到她在这边委屈得抹眼泪,每次想辩解,最后又咽回去。
我们很想安慰,可是却没有人能说什么,因为那是供养他的父母啊。
毕业的时候,我问她打算,她说要回家结婚,让父母安心,然后赚钱资助弟弟。我问她心里真得想这样吗?她说我本来想考研的,但是妈妈坚持要让我回家。
我说:你妈妈不一定是对的。
她很诧异也很生气:你没有资格评论我妈妈,你知道她养我多不容易吗?!
我心里其实很难过,因为妈妈养她不容易,所以她觉得妈妈一定是对的。甚至在她上了四年大学之后,这个想法依然没有改变。
更难过的是,中国还有多少母亲以这样的方式控制着自己的子女,即使在他们成年之后,依然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活。
最近新上的电影《狗十三》里,李玩的爸爸为了讨李玩的欢心强行塞给她一条狗,一人一狗成为了朋友之后,爷爷不小心把狗弄丢了,继母重新买了一条狗给她,她不愿意,一定要去找,结果爷爷和奶奶都受伤了。
所有人都觉得这一切都是李玩的错,打她,骂她,责罚她,用一句句“我都是为你好”最终把李玩变成了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这一切都是“不会好好说话”的错吗?
“说话”不背这个锅。
有的由上辈父母种下的恶他总想让下一辈也尝尝,有的欺负孩子弱小无可依靠把孩子作为出气筒,有的想逼孩子视线自己年轻时未尽的心愿,有的用自以为是的方法弥补对孩子的愧疚不过是求一个自己心安。
所以,“我都是为你好”是真的吗?
你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他都知道,他只是不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