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
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这是来自《圣经》的一段爱的箴言。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 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t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ends.
对于爱的诠释,是得到时光的锤炼和全世界的公认。
而这段话用在桂天澜身上,并无不可,他的故事还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来到人们心中,还是一份温暖的感动。
看故事的时候会觉得这样的人怎么能死?可后来又觉得不死还怎的?接下来师弟师妹一家团聚,是不需要他了,与其远走隐遁,还不如一死了之。
而且他死得越惨烈,给人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而且他临死,忍受了那么大的痛苦,还是救下了不相干的冒浣莲。
于是冒浣莲愿意为他的事尽心尽力,怎么也给人家一份安慰吧。
桂天澜的死就跟他活着的时候一样,活着他是忍受了极大的委屈。
在梁羽生笔下,忍受了极大的委屈,还是向着光明和良善,最大限度地完成自己的心愿,这种人物都会让人难忘,比如张丹枫,厉胜男,檀羽冲都是这类人。
现在也有这样的话:吞得下委屈,才能撑得起格局。
而这里的委屈代表着一种善意和人情,武功都那么高,还甘愿承受委屈,没有用武功去做欺压别人的事,这种委屈就是品质的象征,等于是用钱去做对的事一样,反而会增加对其的尊重。
石大娘继续说那一晚她与竹君同睡,听到外面有打斗声,出去看时,桂仲明已经出手,她一直没告知真相,是不愿孩子纯真的心蒙尘,而桂天澜大叫他是你父亲,可已经晚了。
桂仲明说,他从小就觉得父母虽然和睦,可总和别人家不同,却说不上哪里不一样。
那一晚上他获知真相,如受雷殛,提着双剑就狂奔,养父叹了一口气也不拦他,他心中就被你杀了父亲这个念头折磨,自己也不知道到了哪里,过了多久,直到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他昏倒在荒野。
这时候又有人掩来,石大娘和凌未风都察觉了。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冒浣莲接着说,石大娘好生感谢冒浣莲照顾儿子。
石天成也记起来了,那一天他是看到她的,可他和敌人一起滚下悬崖,敌人死了,他也残废了。
接着竹君说她得知真相后难以接受,跃下悬崖,可到达求生是本能,自小和猿猴一起玩,身手敏捷。她见于中救了父亲,就去相见,石天成见了女儿很欢喜,问长问短,竹君说她都是和母亲睡在一起,石天成这才怀疑难道是挂名夫妻?
这几段每个人说一段,可每个人的心情和性格都展露,故事也在不单一呆板的情形下完整了。
这也是《七剑下天山》这本书的结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可拼接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画卷。好像是每个人共同合作去完成的艺术品,看了这本书会很自然懂得协作,自己就是群体的一部分。
石天成说过了几天仲明的妈妈回来了,找到他告知事情,又把李定国的信给他看,他这才知道自己迫死了桂天澜,所以让儿子姓桂,要他记得养父,而且今后儿子第一个孩子也要姓桂,第二个才姓石。那是只要有这一支血脉在,桂天澜就可以得到分红,不但是得到分红,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永生,他这样的行为是该一直被记住的。
这时候石天成的脾气暴躁就走向了另一面,他不再是难以控制情绪,还是一个性情中人,知错就改。
一开始提到的脾气特点,在故事里就有不同的走向,而且也指出他是一个脆弱易感的人,所以才闹出这么多事。
而桂天澜一开始提出挂名夫妻的决定,到这里已经看出效果了,假如他有私心,根据法则也好,人情也好,石大娘未必不是他的,可这样他与石家就结下了百年恩怨,只怕是徒弟的徒弟也要帮他报夺妻之恨。
爱与恨,是同一种感情,一念之间,天地之别。
到这里桂天澜与石天成的恩怨就告一段落,既然合家欢聚,那么还要这记载着伤心的黄衫干嘛?
石大娘拿出那件染血的黄衫,石天成就提议烧了它,可一烧就引出了另一段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桂天澜身上,却连石大娘都不知,到底什么事呢?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