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修易录【4】
【原文】
问“志于道”①一章。
先生曰:“只是‘志道’一句,便含下面数句功夫,自住不得。譬如做此屋,‘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择地鸠材②,经营成个区宅。‘据德’,却是经画已成,有可据矣。‘依仁’,却是常常住在区宅内,更不离去。‘游艺’,却是加些画采,美此区宅。艺者,义也,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苟不‘志道’而‘游艺’,却如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面,不知将挂在何处?”
[注释]
① “志于道”一章:即《论语·述而》第六章:“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详见下面解读。
②鸠:鸠集,聚集。
[译文]
问先生对于《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看法。
先生说:“仅只‘志于道’这一句,它包含了其下好几句的功夫,不能仅停留在志于道上。例如建房屋这件事,它的‘志于道’,就是一定要挑好地方,选好材料,最后搭建成房屋;‘据于德’,相当于设计图纸,使行动有所依据;‘依于仁’,就是常在工地,生活、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游于艺’,就是把房子加以装饰美化。艺,就是义,就是理的最恰当处。比如诵诗、读书、弹琴、射击之类,都是为了调习这个心,使之近于道。若不‘志于道’,而去‘游于艺’,如同一个糊涂小伙,不先去造房子,却先买画准备装饰门面,不知他究竟要把画挂在哪?”
[解读]
先解释一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几句话的意思。
“志于道”,是有志于大道,指做人的大原则不能偏离“道”,这个道自然就是王阳明一直说的“天理”。儒家讲学习进步也好,做人做事也好,首先是立志,志有定向。没有志,就不能开始。
“据于德”,据,依据,凭据,根据。根据德的标准来行事。郑玄注解为三德:至德、敏德、孝德。至德,是中和之德,致中和,包容万物,厚德载物,这是最大的至德。敏德,敏于行的敏,仁义顺时,有仁有义,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不死板。孝德,尊祖爱亲,首先是对自己家里人好,由内而外,由近及远。
“依于仁”,依,依从,依靠,始终一颗仁心,不离开仁。仁,爱人悯物,对他人有关爱之心,时时事事替他人着想;对其他生命、物件,也有一颗仁心,离开办公室随手关灯,男生上厕所小便上前一步,不伤害小动物,这都是仁。城市规划设计能给小动物留出栖息地和生态走廊,遵从“物种间礼仪”,这也是仁。“仁” 就是对“道”和“德”施用于社会人生的具体化要求,从注重内心的修养扩充到爱人爱物都是仁的表现。
“游于艺”,其中的“艺”在古代是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用现代话来解读,人的专业技能和人文修养都可以归入到“艺”。这里的游,一般解着游憩,闲暇无事之时,以六艺为乐,陶冶情操的意思。
道、德、仁、艺这四项,道就像是树根,德、仁、艺就像是从树根上生发出的树干枝叶,所以王阳明才说单单“志于道”这一句,就包含了下面几句的功夫,这又是阳明先生惯用的综合法。抓住了“道”这个根本,才能纲举目张,比如我们今天的许多人,谈到传统文化修养,仿佛会背诵几首唐诗宋词,会写出漂亮的毛笔字,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数家珍,就是传统文化修养很好了,其实这不对,传统文化修养的根还在于如何做人,也就是王阳明这里说的“志于道”,我们不能只抓枝叶,而不见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