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上,对于别人发的东西,总有些人要跳出来骂。对此,有人在想需不需要继续发声呢?有人回答说,要的,因为不要把这个世界让给那些我们所鄙视的人,不要把这个世界让给那些瞧不起我们的人,不要把这个世界让给那些讨厌的人!!。
是的,有人在网上喷,有些人在现实世界的周边对你骂。对于网上的言论,看过听过后感到愤怒可以屏蔽,但对于生活中的噪音,唯有屏蔽内心,找到自己真正要做的事,认识自己未来的高度,才不会陷入他们所设下的狭隘的陷阱里。
大A君 我不想被一句话描述
以下文字来自毛姆。
许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给专门研究的学者之外,并不需要每个人去读。生活在繁忙的时代,很少有人有时间博览群书,除非是与他们有关的书籍。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
......
如果你读了之后,觉得他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能真正享受他们,否则毫无用处。…试问谁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别人快乐呢?
……………………………………………………………………………………………………………………………………………………
其实另一个答主说的就很切中要害了,我在这里就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
我上了高一才知道我之前的日子算是喂了狗,也是在那是我下定决心要恶补,所以我真的是在强迫我自己去读名著,后来我真的“熟练到”可以三天突击完一本小说(假期)。所以平时也就有点矫情,还有点自视甚高(是真的有点迂腐的那种)。
直到我遇到的一个真正按照兴趣(或者说阅读充满了个性)的人,那时我就知道我错的有多离谱。
我自己都不知道,下意识中,我将读很多书作为一种“资本”,并希望依靠这个让我的身上有我期望的“闪光点”,可是___假如有一天我再也不用去读、去记那些枯燥无味的段落与知识点,甚至再也不用跟书打交道,我还会去读书吗?
假如读书不是立身之本、升官发财、完成阶级跨越的途径之一。它是不是会突然一无是处?我以前不敢直视这个问题,现在么?
我感激那些文字。
从悲惨世界到活着,从发条橙到斯通纳,从沉思录到源泉……我读了一些别人口中的“无用之书”,也正是那些人让我一次又一次审视自己的生活并开始试图在书中寻找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
另外,我同时也是近乎荒谬地意识到读书本身并不会带来意义,我自己也不想变成百科全书。相反,我相信思考与行动才是能够产生改变的东西。
此外,我要再次庆幸自己这样一个年龄就开始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我想我会一直想下去,因为这会让我看清自己要走的路。当那个不可更改的结局横亘在面前,事物的真正重量才能被精确测量。
……………………………………………………………………………………………………………………………………………………
扯了那么多,我又想清楚了一点:“读书”这个动作根本没有实际意义,是我给它套上光环,让它多了一层伪装与矫饰;那么,先解决更重要的问题:你为何而读?
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读书真的是一件十分私人的事,它可以孤独到无法分享给挚爱,也可以丰盛到拥抱星空;它可以无聊至极,也能让人在深夜流下热泪;它会让你陷入痛苦甚至黑暗,可是啊,它逼着你清醒,直到、直到你点亮自己的火炬,直到勇气源源不断的喷涌,直到不再害怕这个世界,直到不再害怕离开。
这条路也许永远都走不到头,但那有什么关系?我们总是可以在路上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
最后分享一句话:“为了将事情做好,首先你得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喜欢这件事情的结果。”-安-兰德《源泉》
编辑于 2018-07-25
- 《文集》电影还不错。
我感觉我喜欢看这种类别的电影。也许是因为看电影的过程就像在看别人的人生,我看到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动,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