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讲真话,我完全是被封皮上“潜规则”这三个醒目的大字吸引的,以至于我忽略了标题之下居然还有一行浅灰色的小字,写着“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当我反应过来后我不禁笑了,貌似在不经意间我对我这个脑子的需求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此我还做了一番自我剖析。我希望自己能看到一个更为真实且完整的世界,哪怕是在书里,即便它残酷、它灰色、它有不那么明媚的地方我也想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认为认清现实更能让我得心应手的面对生活,对突如其来的状况也能迅速做出反应。再反观这种对隐蔽角落的窥探性心理,我觉得庆幸,尽管说好奇害死猫吧,但同时这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真切的畏惧,那是悬崖峭壁的警戒线,那是保命符,淹死的都是认为自己水性好的人。
书中给出了潜规则的定义: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这本书的作者吴思就是提出这个概念的第一人,这个很牛,一个原创概念能在百度上搜索出来并被广泛使用在生活中,说明它的总结性确实很精准且认可度极高且与实际强挂钩。如果让我以这个含义造词,我也只能说出“灰色规则”这样的概念,但与之相较还是相差甚远,“灰色”比“潜”只凸显了风险性,操作空间好像也被压缩的很小,听上去就像走钢丝一样不能被广泛应用。但是人家的这个“潜”字实在运用的极好,它把隐蔽性摆在了第一位,虽然不成文但是被默许且起实际支配作用,只从单纯提炼概念的角度讲我很佩服他。
就本书的内容而言,其实我不太喜欢它的风格和文笔,这仅代表我个人感受。我觉得它特别像一个愤青的奋笔疾书,事件是真实的事件,但融入了太多个人情绪的导向,这可能和他的生活工作经历有关,在此不过多评价。这本书主要以史书上记载的历史案例作为对象,通过叙述历史上发生过的官场案例,分析中国古代官场上存在的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书中对于潜规则的定义、特征,潜规则阴影下皇帝、官员、百姓的不同处境与抉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土壤,以及潜规则何时会萎缩均有论述,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
在书中其中的一个章节里提到了海瑞,这勾起了我的回忆,让我想起很久之前看的那本《万历十五年》。里面不仅有海瑞,还有申时行和张居正,他们都是身居要职的大官,但他们在官场的行事作风却大相径庭。海瑞,只可傲风雪,不可为栋梁;申时行,不近悬崖,不树旗帜;张居正,功高盖主,生前显耀,死后凄凉。一阵风吹过,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非让我选的话,我会倾向过谁的一生……
其实在当时看到《万历十五年》中对海瑞的评价,我是有被震撼到的,在当时我写的书评中有过这样一段话,“海瑞是面标新立异的旗帜供人瞻仰,他算不上榜样,因为没人愿意去效仿,他的廉洁奉公深深刻在他的灵魂中,献祭于信仰里,他是个有深深执念的人,信仰便是一切。我并不爱他的廉洁奉公但我却爱他旁若无物,孤芳自赏的独立人格。尽管他有些不通世事,但傲霜雪的态度也足矣让我欣赏,至于栋梁,他确实不能以一己之力为国家改变什么,也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因为别人没有和他一样的灵魂,但是在我看来能傲霜雪已经足够。”其实现在再回看这段当时写下的文字是很稚嫩的。同时我对申时行也有过评价,因为他接的是张居正大人的班儿,张居正死后有没有被鞭尸,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抄没家产祸及子孙那是实打实的铁证。有了前车之鉴,前任的下场摆在眼前,我估摸着申时行当时也是吓的够呛,加上他本性中庸,他既不敢轻举妄动也不敢自视过高,他和张居正的大刀阔斧相比实在有点过于平庸,一生无功无过,于是他便成了明史学家口中的“不近悬崖,不树旗帜”之人。至于张居正大人的功绩,《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评价他说,世上再无张居正,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但是他死后确实也是凄凉,比起申时行57岁退休,在老家过了23年,年满八旬寿终正寝的结局还是让人唏嘘。所以……我的选择是?实话讲,当时看《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我很笃定,要么就做海瑞那种独树一帜有性格的、纯粹的人,要么就做张居正青史能留下一号的人,无关结果总之就是要活个精彩,反正坚决不当申时行,温温吞吞瞻前顾后的一生又有什么意思,但是现在我的思考方向发生了改变。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物欲横行、生活节凑快到飞起,人想要的实在太多太多,既要又要还想要这才是常态,欲值也早已超越海瑞那个年代千百倍。人的一生怎么过才算好,这个确实没有统一的答案,我觉得唯一能让所有人公认的回答就是:我很满意我的生活。这个“我”自然是芸芸众生中每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想要的不一样,自然答案就不尽相同。同时这也牵扯出三个影响要素:自我、能力和欲望。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平衡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当欲望和能力相匹配的时候,自我部分好像就可以隐形了,似乎多一点少一点没什么关系,比如真正功成名就的人大多在公众面前都会呈现出一种谦和、淡然、不那么锋利尖锐和追名逐利的状态;当欲望和能力不匹配的时候,如果还想达成预期,那来自于外界的支撑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时候就应该选择适当放弃或是减少自我部分才能缓解和改善那个你想够却够不到的困顿。比如在职场中如果个人能力有限那关系的把握就很重要,放低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放弃自我的体现。再比如,男女关系中,如果其中一方需要另一方持续补给,那需要被补给的一方所提供的情绪价值就要到位,就很难再以自我为中心了;当欲望很低的时候,能力就不必苛求,自我就可以放到第一位,比如流浪型艺术家,如果他自愿放弃名利场上的追逐,漠视资本,不在乎市场反馈,那他就只需要关注个人感受了。我觉得歌手朴树就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尽管他没什么商业价值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也还是会有自己的受众。我还有个观点,就是如果自我和个性不能发挥到极致的纯粹就没有坚持的必要了,因为这会让人陷入到一种鬼打墙似的精神困境;还有当个人能力很有限的时候,你要么选择放弃自我要么就选择降低欲望,前面已经举了放弃自我的例子,至于降低欲望这个方案我自己觉得不太好达成但可以一试,尽管欲望会随着眼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迭,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欲值本身就有所区别,有的人就是生来物欲很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越发膨胀,但有的人就是天生没什么物欲,自然也没有膨胀一说了,所以我认为欲望不好控。但我觉得无论你达成以上哪种生存状态我都会认为你的人生将是舒适的满意的,因为自恰。海瑞是自我、能力很强但欲望很低;申时行是自我、能力、欲望都不高,张居正则是自我、能力、欲望都很强,所以我觉得他们的一生他们自己是满意的,这无关乎外界的评价。事实上,最怕的就是欲望很大但能力不足还不肯舍弃自我的这类人,他们就很难过上令自己满意的人生。欲望有大小,能力有高低,自我占比各不相同,我们想要过上令自己满意的一生,就得先了解对我们自己来讲什么才算是符合自己需求的满意,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所以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就显的非常非常重要了。
至于“潜规则”这个话题,无论是在官场中商业里还是在娱乐圈,“潜规则”的存在无疑是秩序的漏洞,这点毫无疑问。既然是秩序漏洞,尽管它有可操作的空间但高风险也与之并存,它像什么呢……,它就像陡峭山涧中的一条捷径小路,快是快的,但是随时有被山石滑坡砸到的风险,有句话讲,夜路走多了总会撞见鬼。在官场、商业中把握不好尺度便是牢狱之灾,在娱乐圈但凡有个风吹草动就是名誉扫地声名狼藉从此再无人问津。其实当秩序漏洞被修补完善后,所谓“潜规则”根本就是一条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更不合法的路径,它再也不能以偷换概念的方式用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派来包装自己再和规则本身粘包儿了。而所有规则的制定,我认为是造物主和掌权者才可操控的范畴,普罗大众根本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去改变和撼动或者试图去创造出新的规则。所以熟知规则,透彻的理解规则,不要去对抗,更不要去挑战规则,然后在规则之下好好生活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