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没想到来得那么快那么直接。
不方便留在楼下,是因为妻的闺蜜们在楼下放纵着,上得楼来,收拾键盘侠的狼藉,安装完字母键后,找开电脑,就这样静静的坐着。
放弃还是坚持?
在二十天的写作中,始终坚持着一颗温暖的心,写着“自我”的感受,想起昨夜临睡时写下今天应该进行的题目《遗失的美好》,却被今天的行程打乱了节奏。一直以来,不想把写字定义在日记的体裁上,不想记着流水账,今天干了什么,明天干了什么,今天键盘侠拆家了,昨天爸爸又打电话了之类的话题,但还是想把每天的行踪,每天的感受写出来,比如今天参加了一个无主题意义的会,想引申开来写,感觉话题太敏感而驾驭不了,就想绕过去。比如,我在告知王浩给他快递了咸菜后,他说的沈博士,不,应该是博士生导师的大哥,马上回到日照,他们在等着家宴,我就跟王浩调侃着沈博士分明是衣锦还乡嘛!王浩发回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便会想起,大哥的普通话还会引起诸如仔仔辈的孩子们笑着问客从何来么。比如,微信里闺女确认明天是否能接站,以及把明天的菜单给她确认,然后再抒发如何如何思念的情绪?
遇到瓶颈期,第一感觉就是找不到一个话题的切合点,或者说是一段文字的卖点,大概还是因为平日里素材积累的不够吧,无法找到一件事情的关键词,无法把一件事情讲清楚,也就是文字表达的深度不够,但是在写的时候,直至复制到简书时,明明会自我感觉良好,仿佛没有了修改的余地。回过头来,哪怕是才过了一夜,反复读几遍,沮丧地发现,在昨天写的文字中,无论是广度,深度,精准度,还是文字的趣味性,阅读的舒适感,都不如第二日修改后的表达更清晰一些。可见,我还是没有跳出“流水账”的巢窠。
以文字为工具,在它的传播中,我们不过是期望着用这个工具与读者在对话中进行思辨,寻求共识,在共识中相辅相成,达成共鸣。虽然对于写字者来说,大道理谁都懂,但是会做总结的却不多,一如我在单位述职时写的工作中的不足,就是工作做了许多,却不善于总结。你看,散文也就是这个样子,在日常中汲取养分,把你所想所感表达出来,哪怕是流水账呢,只要文字中带着你自己的韵味,带着你自己独立的感受,我手写我心,那么就不怕遇到瓶颈期,你只需要慢慢来,渐渐写就好了。其实我没认为写的文字非要去发表,只是想着能用散文的形式抒发自己的内心就好了,究其根源,散文是表达一个人跟外部世界的沟通,是你与这个世界的互动以及你对某一现象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洞察力,并以此为读你文字的人提供情感共鸣,让他认知并理解你在文字中表达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千人千面的生活过程。
默默地问自己写字是为了什么?只不过是看书久了,或者是久病成医?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将自己读过的用自己的视角分享出去,用自己的方式将独特感受表达出来,期待着有过共同经历的人表示一种感慨:“哦,当时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写不出来”。
可是,再怎么期待,什么时候能化茧为蝶呢。
2018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