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问题,订阅了很多公众号,收藏了很多文章,下载了很多APP,认为有用,以为会用,结果这些公号、文章、APP却一直被你打进冷宫,视而不见。但是当再次看到感兴趣的公众号、文章、APP依然会加入进来。长期以往的结果就是,内容大量堆积,一方面觉得有必要看,另一方面又觉得没时间看,二者的冲突制造了不少焦虑。
我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一年以来,先不说订阅的公众号和收藏的文章,我竟然订阅了13个付费知识节目。这些节目在刚订阅时,还能每天听一听,但基本上都没能坚持超过一周。曾经有一度,为了逃避众多累积更新的节目,我已不去打开喜马拉雅了。那段时间,我感觉没听,也没觉得失去什么。结果当我有天再度打开收听时,受到的启发犹如珍珠泉一般,源源不断地往外冒,恍然发现,之前没听竟然失去这么多,我竟毫无感知。
这个发现,让我确定,订阅的内容必须听完,谁让自己眼皮深肚皮浅呢,算是给自己一个教训和挑战。
可是这么多的节目,我该如何安排时间呢?现在的工作又是忙到起飞。
时间管理是我目前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时间管理,我越来越认同这样的观点,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精力管理和自我管理,时间管理从来不是为了做更多的事,而是为了做更少更重要的事。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首先对订阅节目进行筛选,选出认为更重要更有用的节目,对不重要的就放弃,虽然感觉浪费了订阅的钱,但转念一想,总比浪费大量的时间强吧。
然后再对筛选过的节目进行分类,以是否需要耗费脑力分为享受型和学习型。享受型节目在舒适区以内,不需调动过多脑力,因此可以作为背景音,放在睡前听,助眠。而学习型节目,在舒适区以外,需要集中注意力,因此单独安排时间。
最后再根据节目时长分类,分为长时(多于10分钟)和短时(少于10分钟)。因为长时节目需要相对完整的时间段,而我一天比较完整的时间段只有上下班的路上时间,因此就把长时节目填到这个时间段里。而短时节目就见缝插针了,把一天中的碎片时间拎出来对号入座。比如,早上洗脸刷牙时间,5分钟,可以听“每天听见吴晓波”,从出门到停车场时间,10分钟,可以听“伯凡日知录”,早餐15分钟,午饭后散步30分钟,每个时段都填进对应时长的节目。
通过这样的分类规整,有两个收获:一是发现原来我竟然有这么多的碎片时间可以利用;二是通过对号入座顺利解决了节目听阅难题。
但同时我也明白,这只是初步计划,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保持敏锐地觉察,搜集自己发出的反馈信息,再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反复多次后才可能制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碎片时间学习方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