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是有福氣遇見一個純潔的,精神世界很美的人,就沒有什麼可換的了。因爲人不可能長進得超過善良或真誠。
柳比歇夫
亞歷山大·柳比歇夫·德羅維奇(1890-1972,享年82),蘇聯時期的學者,自26歲那年(1916年1月1日)開始記錄時間,從未間斷過一日。這一生,他著有72部學術專著,1萬多頁論文,涉及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等;回憶錄若干;搜集分類一萬三千多隻地蚤標本;知識面廣博,對文學、道德、藝術都有獨到理解。除卻自律與多產,他還有諸多品質被世人稱“怪”:不濟濟然協會、研究所、職稱、頭銜;不追求生活品質,最低生活需求以外的都“不需要”;即便在蘇聯的特殊時期,依然堅持自己相信的發現;喜歡爭論,所有權威理論都敢懷疑;嚴禁對待每一封求助的書信;……可以说,柳比歇夫擁有自由、真誠的靈魂,盡全力追求梦想,且从不吝惜幫助別人。
時間統計法
毛時間&純時間:
柳比歇夫發現每天可以用來支配的毛時間爲12-13個小時左右;能用于中心工作的純時間爲7-8小時左右。所謂純時間,即刨除了休息和被打斷的時間之後,專著于某項工作的時間。
占用時間的項目:
- 第一類工作(中心工作):寫書,搞研究,看參考書等科研工作;
- 地二類工作:講課,學術報告,閱讀文藝作品等非科研創作類工作。
- 其它。
分配時間:
記錄時間,從而把握規律,挑選時間,使一切工作各得其所;比如,精力充沛的早晨首先鑽研數學。
時間記錄:
- 每日記錄,幾分鐘左右,記錄當日時間支出,合計第一類工作的時間,誤差不會超過1分鐘;
- 每月小結,1.5-3小時,畫圖列表;另外,下月計劃,1小時;
- 年度總結,17-18小時,形成書本厚的報表,對比預計花費的時間與實際花費的時間、工作的完成進度、自我分析與總結、制定來年計劃;
- 五年總結,大致規劃和目標;
- 項目總結,各工作所花時間,如xx論文,搜集資料10小時,寫作15小時。
時間邊角料:
- 散步時捕捉昆蟲;
- 會議時演算習題;
- 坐車時讀書;
- ……
原則:
- 不承擔必須完成的工作;
- 不接受緊急的任務;
- 一累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 睡十個小時左右;
- 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質疑
關於柳比歇夫和他的時間記錄法,有不少人提出了不少質疑。作者自己在創作的過程中也在思索、回答這些質疑(包括他自己的質疑)。下面揀選感興趣的幾條,寫寫自己的看法。
- 如此機械的人生還有什麼趣味?
回答這樣一個質疑,不如先看看柳比歇夫從時間記錄中失去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柳比歇夫致力於生物分類學,可以說,他生活的樂趣多半在於工作。時間記錄法,保證了柳比歇夫每天精力充沛的工作。而且,相比這個時代隨性的拖延狂們,他從未少了一分睡眠,還經常游泳散步,看電影、戲劇,體驗大自然。這不是寡味的人生,這是最大限度去按照自己意志過的人生。只有不相信自己精神自由度的人,才會認爲規律的、有目標計劃的去生活和工作是毫無趣味的。 - 柳比歇夫依舊不如同時代其它人取得的成就大。
憑藉意志力,柳比歇夫將時間統計變成了洗臉、刷牙一般的存在。但是他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分心。只要是感興趣的問題,他總是要跑去探索、研究。所以直到生命的終點,他仍離自己最初設定的目標————生物的數學分類很遠。作者給不出他這樣做的合理解釋。我想,柳比歇夫自己也解釋不了。因爲,這才是人啊。他之所以控制不住自己探索道德、哲學,是因爲他熱愛爲這些問題思考出一個答案。時間的純度越高,興趣的純度也就越高,既然熱愛了,那又有什麼辦法呢?就好像小說中愛錯了人的女主角,怎麼都拉不回來。從人生目標這個意義上說,柳比歇夫確實失敗了。但是如果相信“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那柳比歇夫可是滿載而歸啊。 - 這樣的算計時間會變得很自私嗎?
柳比歇夫很清楚,名利都不是自己的,只有時間和大腦是自己的。所以,他珍惜每一分鐘的時間。我敢說,他一定是一個討厭排隊、討厭低效率的辦事機關、討厭思緒被打斷的人。但這不代表他自私。自私的正是那些肆意浪費他人時間的人。
時間觀
如今這個拖延作惡的時代,時間管理已經不稀罕了。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不斷被更新升級,現在已成爲許多”成功人士“的制勝法寶。但,這都是”術”。真正的“道”在於柳比歇夫的時間觀。
作者曾與柳比歇夫見過兩次面,柳都有精準的記錄“一小時35分鐘”,“一小時50分鐘”。作者回憶”他自然沒有看錶”,“他藉助於一種內在的注意力,感覺得到時針在表面上移動。對他來說,時間的急流是看得見,摸得着的,他彷彿置身于這一急流之中,覺得出來光陰在冰冷冷的流逝。”也就是說,柳比歇夫不靠手錶就能度量時間,就像我們感知音高、辨別色彩一樣自然……人生是什麼,不過是流逝的時間。而我們大部分人對時間卻沒有什麼認識,發呆一會兒,半個上午就消磨掉了。這種精準感知時間的能力,被嚴重的忽視了。
另外,柳比歇夫對待時間相當勇敢。用Philip Zimbardo的理論來說,他擁有健康甚至近乎完美的時間視角(time perspective)。對待逝去的時間,常回憶曾經的美好,不忘親人,相信傳承,這是一種積極的過去視角,使得他懂得珍惜、感激;對待未來的時間,設定長期(一生)、中期(五年、一年),短期(一天)目標,這是一鍾未來視角,敦促他勤懇工作;對待現在的時間,不似當代人因焦慮而無法真正享用時間,他過好每一分鐘“純時間”,這是一種讓人幸福的現在時間享樂視角。大概正是因爲統計時間,柳比歇夫才有了感知時間的能力,而有了感知時間的能力,才能夠坦然的去駕馭時間。
最後
感謝柳比歇夫,他向我們展示了珍視時間所能達到的境界:拥有极长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