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龟兔赛跑》出自《伊索寓言》,大意是兔子和乌龟赛跑,兔子因为跑得快就在中途睡了一觉,并且认为睡醒以后很快就能追上兔子;乌龟因为爬得慢,但却一直不停地爬行,等兔子醒来,乌龟已经到达终点了。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不可轻易小视他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要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才会取得成功。
我先做个假设,然后再转到我想要说的事情上去。假设兔子和乌龟打赌赛跑的跑道距离为S米。如果S短到兔子一口气就跑到终点,那么乌龟必败无疑;如果S长到兔子睡醒且还能追上乌龟并且率先到达终点,同样乌龟必败无疑。所以说龟兔赛跑,胜或者败不单单取决于兔子睡不睡觉或者骄不骄傲,还取决于跑道的长短。
国人对该寓言的寓意理解非常正确,而我则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做出的歪解。
可是,若将这则寓言用于映照我国教育教学现象,照出来的结果却让人颇感意外。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默,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而知不行,只是未知。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知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若说国人真读懂了这则寓言(知),那么自然一切皆会向着寓意提示的方向发展(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么,只能说明国人并没有真正读懂这则寓言,兴许我的歪解更有道理。
说得直白一点,国内教育教学太过于注重表面上的一课一得,太过于注重教学目标的落实,太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太过于注重短期内掌握大量的东西,并且将学习周期设定得太短,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或者博士毕业,意味着这一生学习终止;更为可悲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更别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热情和习惯了。
我们向往西方的教育,向往着芬兰的教育,于是有人前往访问、学习、交流,并且深入他们的课堂听课记录,奇怪的是他们发现:西方的课堂上老师似乎并未教什么东西,学生似乎也没有学什么东西,老师用的教学方法似乎很笨拙,学生的脑子似乎也不够灵光,整个课堂上,似乎就是老师带着学生东搞一下西搞一下,老师似乎并不高明,学生似乎还很开心。
我说了这么多,你都明白我想说什么了吗?
我们理解《龟兔赛跑》,我们学习乌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抛弃兔子半途而废骄傲自满的思想,但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刚巧相反,我们走的是兔子的路,我们太注重短期的效果,太注重短期内获得的成绩,我们将学习周期设定得太短了,我们的学校教育从不(甚少)考虑学生走出校门以后会怎么样,我们用的是老祖宗的“锯箭法”:一人胸口中箭问医,医生用锯子将露在身体外面的箭杆锯掉,中箭者说,箭头还在体内呢,医生说那属于内科医生的事情了。
我们的教育教学一直就是这样干的,虽然没有被人说破,但其行为就是如此:学生走入社会,那就是社会的责任了。学生熬到毕业,意味着获得了解放;走出学校大门,意味着逃出生天。学生学了几十年的英语,只为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只为考公务员需要考试;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毕业后连个自荐信都写不好;学生学了十几年的思想品德(诸如劳动最光荣),毕业后不愿再翻开任何一本书......因为在学校期间,学生没能够剩下哪怕一丝一毫的学习兴趣和终身持续学习的力量了,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兴趣和力量全被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给消磨殆尽、吞噬一光了。
纵使学校学习时间漫长,但较之人的一生来说,一般也就占据约四分之一。我们无非是用四分之一的时间学习既定的知识,并且同时消耗着兴趣和终身持续学习的动力,西方则是用这四分之一的时间积蓄内在力量、培养兴趣且探求学习的方式方法。就好比西方学生是一举两得,我们的学生则是两败俱伤,西方是两两相加为正数,而我们则是两两相减为零甚至为负数。兔子的确比乌龟快,但是兔子只跑了一小段就睡下,而乌龟一直在跑,这也就是兔子输给乌龟的原因,这也就是中国教育教学的弊端所在。
实际上,不用《龟兔赛跑》而用田径比赛也能做喻,中国的教育教学更像是百米冲刺,西方的教育教学更像是跑马拉松。单纯看前一百米内,西方选手远远没有中国选手跑得快,然而西方选手却别中国选手跑得远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