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父母子女之间,对于同一事情的思维角度与出发点不同,其感受可能就大相径庭。
比如现在有半杯牛奶,有的人关注的是“有牛奶”,而有的人看到的是“仅半杯”。思维不同,生活态度就会不同,前者乐观,后者悲观;前者能知足,而后者则易生怨气――
对于子女的经济独立不啃老,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不啃老真是好样的”,他们会欣慰与欣赏;有的父母认为“子女不向父母伸手要钱是天经地仪的事”,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孩子给父母买东西送礼物。有的父母觉得孩子有这份孝心就够了,要养家糊口也挺不容易的,他们不愿让孩子破费买什么贵重的东西。也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养育子女费尽千辛万苦,儿女就应该好好报答自己,无论怎么表示都是应该的。
同样是作为父母,在面对子女的孝心时,前者是幸福满满,后者是淡定漠然;前者颇为知足,后者常是不满。前者的子女被认可被欣赏,对父母的态度常常越来越好;而后者的子女受漠视受冷落,对父母开始无所适从继而心生薄凉……
如此互动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亲子关系也常常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前者进入良性循环,父母欣赏子女,子女愿意接近父母,父母善待子女,子女更加孝顺父母……而后者呢,父母挑剔子女,子女回避父母,父母责怨子女,子女疏远父母,长此以往便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同样的子女,在父母不同的态度的影响下,前者孝顺父母孝敬双亲,会接收到来自外界的较多赞誉。而后者子女则莫名披上不孝甚至忤逆的衣裳。
子女的行为犹如那半杯牛奶,有的父母看到的是“有牛奶”,于是亲慈子孝,其乐融融;有的父母看到的是“仅半杯”,于是亲怒怨子无奈,亲子之间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