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琅嬅,原配嫡后,原著和剧中都是反派。与她缠斗了半辈子的对手是继后乌拉那拉如懿,原著中的正面女一号。
很稀奇的一点,一正一反两任皇后,反派干的坏事,竟然远远不如正面女一号。
富察琅嬅身为嫡后,为了自己儿子永琏的前程,她示意过“粗养永璜精养永璋”,但她从来没有过要害死哪个皇子。海兰怀孕时,琅嬅听了贴身侍女素心的建议,给海兰的安胎药里添加桂枝,原意是让海兰开胃多饮多食快速发胖长出妊娠纹,日后不得皇帝喜爱。琅嬅并不知道,素心受了金玉妍的授意,金玉妍的目的是让海兰胎儿巨大难产,一尸两命。
而如懿因为搞错报仇对象,联手海兰,借苏绿筠之手害死皇帝最重视的嫡子永琏,单这一桩罪孽,她这个继后,确实远远不如琅嬅了。
富察琅嬅一生的悲剧起源于对身边人太苛求,她自己要当节俭贤后,连同身边侍候的奴才也是月例银子减了半。她的想法很简单,宫里吃穿都有份例,要那么多银子做什么?
偏偏她最信任的侍女素心家里有个富贵病的母亲,就需要好汤好药养着,缺了银子还真不行。这就让金玉妍钻了空子,今儿人参明儿银子,早在潜邸时素心就被金玉妍拉拢过去了。
当年在潜邸发生过一桩富察诸瑛暴毙之事,诸瑛是长子永璜生母,她生下永璜后,又怀二胎,招忌了。这件事流言隐隐指向琅嬅,因为长子非嫡子,一直是琅嬅最尴尬处。而且潜邸料理府中事务的是福晋琅嬅,照料有孕妾室自然也是福晋的责任,因此怀孕的诸瑛暴毙,嫌疑最大的就是琅嬅。
可是所谓福晋料理府中事务,又哪里需要她亲自动手?不过是吩咐身边侍女罢了。
素心得了金玉妍指使要利用食物的相克索了诸瑛的命。金玉妍身边有个精通医理药食的李朝陪嫁侍女贞淑,食物的相生相克、同食积毒她最了解——诸瑛二胎期间,常用的菜式是甲鱼和苋菜,羊肝和竹笋,麦冬和鲫鱼,诸如种种,都是同食则会积毒,终至一朝暴毙。
而这几道菜式,多年后是金玉妍亲口告诉永璜的,虽然她骗永璜是富察皇后下的手,但她若非当事人,哪里会对菜式一清二楚?
金玉妍通过素心作恶、甩锅琅嬅这个方法,用得很顺手,一直用到了入宫后。玫嫔和怡嫔怀孕时被下朱砂并栽赃如懿,幕后黑手金玉妍,可她就是能借素心这枚棋子成功甩锅琅嬅。
日后琅嬅的永琏被如懿海兰害死,永琮被茉心玫嫔害死,都是因为替金玉妍背锅,被人错当了打靶对象。两个嫡子都死掉,最开心的就是金玉妍,这下她的永珹就有了出头之日。
虽然原著对琅嬅的设定是个反派,但她干的坏事实在屈指可数:
一桩是琅嬅在潜邸时就赐了青樱和晞月一人一个镯子,说是“望她们姐妹和睦”,实则内藏零陵香,以防她们有孕。
在潜邸时,青樱和晞月是弘历最偏爱的妾室,青樱出身高贵,性子骄傲,两位姑母都是皇后,晞月的父亲在前朝是弘历得力助手,这俩宠妾若是产下小阿哥,对琅嬅和她的儿子,是具备威胁性的。
正室控制妾室的生育,是很严重的失德吗?对受制人来讲是的,但放眼到整个后宫,皇帝赐意欢“坐胎药”,太后给高晞月定制“高冷药方”,身为主上,不让妃妾生下孩子,属于常规管理手段,琅嬅并没有超标发挥。
而且多年以后,和敬公主璟瑟和她皇阿玛提到这件事时,轻描淡写“为防宠妃僭越”,很明显皇帝是认可这种说法的。
琅嬅做的另一桩坏事是“冷宫蛇祸”。去冷宫放蛇当然是为了要如懿的命。因为永琏死后,当时尚小的和敬公主跟着高晞月时,在冷宫附近捡到片烧了一半的纸人。高晞月拿给皇后看,她们认为这是冷宫里的如懿在诅咒永琏,永琏就是被她咒死的,所以蛇攻冷宫,目的要取如懿性命。
诚然如懿并未诅咒永琏,但永琏确实是如懿海兰合谋,借纯妃的手害死的。所以站在一个母亲的立场,琅嬅要如懿的命,不应该么?
至于重阳节冷宫放火,这又是琅嬅的锅了。真正主使人金玉妍,由素心向高晞月传达,实施人高晞月,但高晞月以为是琅嬅的意思,临死前向皇帝揭发了琅嬅。
高晞月临死前向皇帝揭发的何止放火一件事?诸瑛暴毙、镯子、朱砂、蛇祸……以至于如懿自服砒霜中毒之事也归到了琅嬅头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于高晞月并未说谎,于琅嬅却大半是冤枉。
琅嬅之所以盛年早亡,根本原因在于两个嫡子接连夭折,而太医断言她的身体已不能再生育。一个没有皇子的皇后,在后宫犹如无根的浮萍,也撑不起富察族的未来。琅嬅一下子苍老,悲伤和绝望啃噬着她,青丝中丛生的白发如秋草衰蓬一般触目惊心,渐呈油尽灯枯之相。
但她死亡的直接原因,在于随驾东巡时,她的青雀舫被人新刷了桐油,滑足入水,而侍卫凌云彻见死缓救,既为他的恩人如懿鸣了不平,自己又因救护之功得赏白银三百两,并升为御前三等侍卫。这取巧的小心思纵然旁人不知,可是天知地知!刷桐油的白蕊姬,心存取巧两头讨好的凌云彻,一个被皇帝利用后赐死,一个被海兰为翻转如懿的清白赐死,又落得什么好下场了?
可是琅嬅之死,于她也未必是坏事——重视贤后名声,重视母族荣耀的她,死亡成全了她的心愿。
虽然临死前的琅嬅,还在遭受夫君的无情质问,质问她富察诸瑛到底是怎么死的?玫嫔和怡嫔的孩子枉死,究竟是不是她所为?当时的琅嬅语声凄厉,以富察氏全族百年的荣耀和福祉发誓,诸瑛之死绝非她所为!而玫嫔与怡嫔之子被害,也不干她的事。可她的夫君根本不信,还将她称作自己山河岁月里的污点。
随着长春宫总管太监赵一泰悲声大呼“皇后薨逝……”皇帝突然就有了悔意,他突然就信了——他的发妻会为了保证嫡子的地位,而用零陵香镯子来防高位宠妃怀孕,但像玫嫔怡嫔的孩子,根本碍不着嫡子,她害他们作什么?
皇帝觉得许多事错怪了皇后,而皇后的薨逝,则意味着他连弥补的机会都不会有,皇帝真真切切感觉到了悲伤。
虽然三年以后,皇帝立了琅嬅生前最厌恨的如懿为继后,可她却一直以温良恭俭让的贤妻形象伫立在皇帝和如懿之间,即便在翊坤宫最风光的时候,皇帝也没停止过一首接一首地写诗缅怀结发妻子。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新琴不及旧剑之语,于琅嬅是极大的安慰,于如懿则羞辱无疑了。
人在时薄薄的情分,历经岁月缠绵地发酵,终于绽放成时光深处最温柔瑰丽的一朵伤花。
而半世对手如懿连丧儿女,与弘历日渐疏离,终至断发绝情,形同废后,自尽于翊坤宫,琅嬅地下若有知,她会是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