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8月8日李思琳CCTalk分享会小感
听了思琳的分享,感触和收获都很多。作为音乐快递最早的一批小观众,思琳几乎算是和我们同龄,和我们一起长大的小歌手了。我对思琳和她的音乐都很熟悉,也很清楚她漂亮履历,2013年7月份她被耶鲁提前录取,去参加央视音乐快递的特别节目录制,李众老师问我要不要去参加,那可能是唯一一次可以见到思琳和她的小伙伴段丽阳的机会,但因为正面临公务员面试,经济压力压力又大,就放弃了,现在想起来觉得小小的遗憾。
思琳身上有一种轻快的热情,很容易让我兴奋,快乐。我们的某些爱好也很相似,但她把它发挥到了我理想中的最好。我几年前曾经想找她的访谈视频,但是比较少。不过每次访谈都是少而精的,非常反映一个人的眼界和学识,越听会觉得越佩服。思琳谈到的以下几点我很有感触:
1、没有音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没有人文的音乐就像飘着的风筝。如果只学音乐,历史等人文素养不够,音乐是不会丰富的,而只学其他的学科,不学音乐,生活又会少掉很多乐趣。我一直都想要找到自己热爱的某一领域去钻研,我曾经在毕业后的这几年尝试学过文学理论,文学史,现代汉语,中西音乐史,曲式分析,基础乐理,英译中国散文,英语思维分析,群体性心理研究,内向者心理学,还看过一点地理学与生活,古诗词什么的,其实越往后看的面越觉得学科不同,但是相互之间却是有差异却也融会贯通的,我也第一次感觉到了历史学的意义,每一个学科的发展史都是一个值得思考,分析研究的过程,也越来越能体会美国本科通识教育的初衷和优势,它能帮你在尝试中找到自己,而这恰恰是国内本科教育缺乏的。扯远了,也就是说光学音乐是不行的,缺乏人文素养无论是对音乐学习还是音乐创作都是一大致命伤。
2、家长的教育观念很重要。思琳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爸妈在家工作,一遍遍听曲的样子,思琳的父母可以放弃广州的工作陪她去北京读央音附中,在年少时期的音乐教育上严格要求,但允许她可以随意改写旋律,把音乐玩得活起来,在她膨胀在童星的得意之中时,及时把她拽了回来。说明潜移默化很重要,现在的许多家长功利心都太重,不是狂热地追逐考级,就是急切地想把孩子培养成童星,爱走捷径,喜欢立竿见影,忽视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适用终身的能力的培养。优秀的爸妈才有优秀的孩子,是很有道理的。
3、尝试应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议题,思琳从小一直到耶鲁,尝试都是她生活的一个主旋律,不断尝试,不断收获,更加快乐,更加明白自我。国内的学生尝试和思考的机会少,大家都是莫名其妙读了一个专业,然后陷入集体的迷茫。大家都生活在爸妈的宠爱之中,但大家又都不快乐。
4、音乐学习能帮助语言的学习,我在同时学习音乐和学习英语以后,就发现耶鲁公开课上克雷格莱特教授说的“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一句真理,英语有写作,口语,听力,语法,而音乐有作曲,视唱,练耳,乐理,英语只有不断听,写,读,才能慢慢熟悉它的结构,表达方式,在脑海里建立起英语的语音系统,音乐同理,你有了音乐的语音系统,你才会学走越深,越学越懂,也才会调动起灵敏的耳朵,听到语言中暗藏的音乐。
5、热情很重要。思琳说话时眼睛是闪亮的,语气轻快,朝气蓬勃。不似夏日骄阳,却如拂面春风。思琳做的许多尝试都是艰难的,但言谈间,满是尝试的兴奋,收获的快乐感。而我和很多人一样,对尝试充满了不安,人生常常是蔫儿的,想的比做的多,不情不愿地往前走,遇见过路的人,就语重心长地和人家说人艰不拆啊,你懂的。老气横秋得让自己都讨厌。
6、要勇敢做自己。思琳的六年中学都是在作曲系,不可兼得地放弃了部分文化课,高中毕业时她是可以保送央音的,但她在高二的时候就决定考耶鲁了,因为音乐外面的世界更大,耶鲁的氛围更加多元,你看,她多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大多数人可能会被现状和他人的期待所绑架,觉得留在当下很好,冒险不划算,放弃不值得,而她很勇敢。也许从她的父母决定举家从广州搬到北京开始,她的性格里就埋下了勇敢的种子。
7、探索欲的开发,思琳喜欢什么就去研究什么,父母和她一起,探索这个广阔的世界。而我们的父母总是说啊有什么用。我在学生时代曾经有过很多次探索欲的爆发,都是在忽略和专心提高分数的教导中慢慢熄灭了,现在倒是又燃起来了,可是得要挣钱和应付成人世界,探索和钻研总是被排在工作之后,有时候一忙,探索欲就被时间挤走了。
8、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琳有很多她非常喜欢的电影和书籍,像是哈利波特,傲慢与偏见,她的兴趣让她的视野无比开阔,思辨能力也水涨船高。我想,如果我不是喜欢哈利波特,我大概永远也不会去翻译小说,也不会疯狂想着要提高英语。分享会之后,听到思琳要在寻律开设乐理课程,我兴奋地报了名。理由有二,其一,作为一个二十多岁才开始学习音乐的人,我在乐理上是迷茫的,看书看不太明白,去年曾在网上上过学一些免费的课程,但是都不系统,要么就是简单的识谱,要么就是从音符、节奏开始,讲到和弦就没有了。思琳的课程刚好可以弥补我学习的盲点,帮助我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其二,我对思琳太熟悉了,对她的音乐也很熟悉,我喜欢她的热情、专业、思辨,当然愿意听她讲课,听她分享。
现在真是互联网的时代呀,线上教育的模式在逐步发展,小时候天天看音乐快递的我,那个时候哪里会想到,有一天能在网上听到思琳的课,叫她老师,跟她学音乐,向她学习如何变得更好。我现在在一个西部的小县城工作,周围的环境是匮乏的,大多数人在虚度光阴,吃喝玩乐搓麻将,如果没有线上教育,我大概永远我不会接触到这样的学习机会,专业的音乐对我来说实在太遥远。互联网时代给我这样边缘的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探索的通道,让我有机会在学习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乐理课就要开课,教材已经备好,坐等进步的快乐!
二、记李思琳8月16日微信群分享会所感
1.关于学习乐理的问题是我提的。很开心听到思琳对于乐理学习的理解与我一致,乐理可以帮我们理解音乐,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为什么听起来是这样一种感觉,这有点像是掌握了音乐的某种密码,能与音乐分享不足为外人道的快乐。我是一个大龄的音乐新生,工作之后才开始学钢琴,学声乐,我在最初学习钢琴的时候就感觉到了乐理的重要性,只学会五线谱和简单的大调,小调并不能让我充分体会音乐带来的快乐,我和音乐之间仿佛隔着玻璃,美好却无法触及。我自学了音乐史,部分基础乐理以求帮助自己理解音乐。我记得,当我学完音乐史之后,发现我很喜欢的杨鸿年教授给他的童声合唱团的选曲,几乎涵盖了整个音乐史的纵横坐标轴,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从学堂乐歌《送别》到嘀哩嘀哩。有宗教歌曲,也有民族乐曲,黑人灵歌,还有很多艺术歌曲,包罗万象。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文艺复兴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文字,不只是推动了,促进了什么什么的发展,而变得鲜活,你听,那美妙的复调合唱,如此神奇。我去听过很多次音乐会,但由于缺乏乐理基础,听得囫囵吞枣,我全当做一种感性的培养,未来也许有一天我会学懂的,在懂它之前,不妨先尝试感性的理解。我对乐理很渴望,但没有系统学习的机会,一知半解,困惑不断,而且我发现乐理知识同样影响音乐史的学习,没有和声学和曲式分析的知识,就无法体会所谓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更别提去区分作品和作曲家的特点,所以也是学不好音乐史的。思琳喜欢在音乐会上分析曲式结构寻找乐趣,我喜欢但暂时做不到,我曾在电影院里听着英语原声想着怎么翻译字幕,用了什么短语,这样真的很好玩呀。
2.关于声乐练声曲,思琳举例用的是打嘟练习。关于aeiou五个元音的发声,从u开始再到i(五个元音是来自意大利语的?我不记得在哪看的,到底是不是呀),我在崔斗斗老师的声乐视频课程中听到了同样的发音练习方法和练习建议,感觉很奇妙。顺便吐槽下自己,我练得不够好,也练得太少。
3.关于唱高音的问题。思琳说没必要为了唱高音而唱高音,从古典美声唱法的角度来看,唱不上高音,跟口腔打开的位置有关系,和舌头,口腔肌肉有没有放松都有关系。而且唱不上去,你不能着急,一定要自然而然地用正确的呼吸和口腔的位置去发声。最重要的是有没有用气息去支持你的发声,而且一定要避免扯着嗓子去唱高音。我于是想起我一直无法解决的高音问题,我也不知道它是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一个问题的。我目前还没有能力操作我的身体来唱好高音,我偏爱民族美声的歌曲,就只敢听听而已,一开口就给跪。思琳的这几句话,简短却包含了日积月累的努力,我要认真体会,仔细琢磨。
4.关于绝对音高,思琳说自己跟着钢琴听练出了绝对音高,听和弦有和弦色彩,我觉得很酷炫。我有一个朋友小时候在合唱团待过,她能听出很细微的跑音,时常为听出各种跑调而痛苦,我其实挺羡慕这种功能的。我记得崔斗斗老师在她的声乐视频课上也曾经介绍过跟着钢琴唱音阶,对音高就会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把握,和弦色彩分辨也就容易许多。我真想系统地学习所有,好认真地感受这其中的纠结与快乐。
渐渐明白,法律只是我的饭碗,音乐才是我渴望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