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系统的学历教育才是正餐,可以在网上买同等学历的大纲。比如,你想好好学一下经济学,大纲里就有关于经济学的脉络,西方宏观微观经济学、中国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等。心理学,大纲里有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统计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把握大纲的整体脉络,然后再找相应的教材去看。
张泉灵上次代班罗胖子在罗辑思维分享了一期,她最近经常反复看的书是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已经第十一版了。
现在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微课、公众号文章、微博等碎片化学习;短期的课程线下培训,越来越丰富;书籍出版越来越多,很多书都是为了出版而出版的,以后会更多。这些不能当正餐,只能是甜点,让你保持更新、更上新时代。
这么简单的道理,从小学上学就开始接触教科书,到今年快三十岁了才突然明白过来。这两天再看心理学的大纲,先梳理一遍,再背诵重点,再买一些经典的教材去钻研。这一年在北大上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考了一次国考,深刻的体会到了自学的重要性。北大的强度,我们这种二本学校毕业的人还真跟不上,也可能是我们这种课程的特点决定的,一门课一般就二天上完,高强度如果没有强大的自学能力和提前预习,几乎是跟不上的,而且大部分人重心还是在工作上。
刘未鹏在《暗时间》里写到,90%的知识要靠自学完成,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会学习的标准。
这方面我受李笑来影响比较大,李笑来提倡看非虚构书籍、尽量看外文书籍、再版多次的书籍、有参考文献的书籍,就这简单的几条标准就可以屏蔽掉市面上的很多书籍了。他看虚构类小说,是通过看外文的电影、电视剧实现的,还别说确实有道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浮躁、越能看进去钻进去;看碎片化的阅读,会越来越浮躁,不系统容易偏食营养不良。
为什么看教科书?
1,能当做教科书,一般都是经过严格反复筛选过的;
2,再版过很多次了,很多书为什么不再出版了,卖不动了,书籍出版也是有成本的,卖不动就成库存了;
3,有参考文献,有理论
以上说的是非文学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