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一:
周末,12岁的哥哥去上培训班,3岁的妹妹要跟着一起去。
爸爸说:“宝贝不能去,你的早饭还没吃完。再说哥哥要上课,不能和你一起玩。”
妹妹委屈了,眼眶已经红了起来,小嘴巴也开始撇啊撇……
妈妈过来了说:“啊,宝贝很想和哥哥一起玩,不舍得和哥哥分开,是吗?”
“嗯。”妹妹点点头。
“哥哥也很喜欢和妹妹一起玩。他很快就上课回来了,然后就陪妹妹一起去超市买东西,玩玩具。”
妹妹神情开始缓和不少。
“哥哥去上课的这段时间,你要在家把饭吃完,让芭比陪你玩一会。等哥哥一回来了,我们就一起去超市,开心地玩哦!好不好?”
“好的。”妹妹愉快地点了点头。
“妹妹真是一个特别懂得合作的孩子,谢谢宝贝的配合哦!”
妹妹开心地笑了,脸上透出自豪的神情。
案例分析:
沟通中,先确认孩子的感受:不舍得和哥哥分开。让孩子觉得心情被理解。
接纳共情:妹妹不舍得和哥哥分开的感受被接纳了,然后进行共情,哥哥也不舍得你。
转移注意力:让芭比娃娃陪她玩,一会去超市玩。
大声赞美:赞美孩子合作的品质。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妈妈通过四个步骤:确认感受—接纳共情—转移注意力—赞美品质,既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又提升了孩子的情商能力,达成了共赢。
情景二:
妈妈和12岁的孩子在讨论一篇读后感的命名:就如何起一个引起观众兴趣的名字展开讨论。这是一篇关于创造财富思维的书,在读后感的文章中有一些很好的观念,比如:分享,健康,思考等。
妈妈:“你能帮我一个忙吗?我拟了两个标题,你能帮我听听哪一个更合适吗?”
孩子:“你把文章先读一遍,我听听。”
妈妈大声地把文章读了一遍,儿子很认真地倾听。
听完以后,结合文章内容,孩子给出了几个他认为好的标题,还分析了为什么选择它们,选择它们的好处。
案例分析:
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通过讲大道理和说教的方式,强行灌输思想,孩子是拒绝接受的。尝试换一种向他请教,或是共同探讨的方式,以任务为内驱力,让孩子主动去聆听,思考,最后输出。从聆听到内化,最后输出,完成了学习的闭环。这种学习一定让他记忆深刻,受益匪浅。
情景三:
妈妈和儿子晚上散步时,被一个眼镜推销者,成功安利。
整个过程儿子都看在眼里,随后他针对那个推销者,进行了一番评价发言,着实精彩。
孩子说:1.他不像那些见人就盯着推销的地推,,有些招人烦。他是躲在暗处观察,看到目标客户准确出击;2. 他的举止言谈彬彬有礼,不卑不亢,显示专业度;3,短短几句话,介绍优势(性价比和大品牌),迎合心理需求;
发言完后,儿子还大呼这个人厉害啊,他算是学到了。
听到儿子的总结评价,妈妈心中暗喜:“妈妈觉得你也是一个特别会观察他人,观察细节,爱总结思考的厉害角色啊!这种好习惯保持下去,会给你很大的帮助。”
妈妈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赞叹,儿子嘴上没说啥,但之后的各种行为特别合作,自觉主动,看得出心理很是满足。
案例分析:
多创造和孩子独处的亲密时光。在这段时间里,抛去家长的角色,做一个全然的倾听者,观察者和欣赏者。当孩子展现出ta的潜能时,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闪光点,真诚地夸奖和赞美。不仅能强化和巩固这些好的能力和品质,还能赢得孩子的内心。
三个情景案例,引出三个育儿妙招,分享给你,希望给到你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