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讲透资治通鉴》023 魏文侯有哪些过人之处?
一、简述“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这一句,熊老师在文中讲给我们的相关知识点。
答:1、这句话不能按字面解释
①“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如果按照字面解释成:卜子夏、田子方是魏文侯的老师,辈分就有点乱了。
②因为田子方是卜子夏的晚辈(要么是弟子,要么是师侄),魏文侯不大可能既拜卜子夏为师,又拜田子方为师。
③最有可能的是,魏文侯在拜会这两位学者的时候,都以弟子的姿态行礼,表达充分的敬意。
2、关于“卜子夏”
①孔门“四科十哲”之一,唐朝时获配享资格
《论语》有一个著名段落,孔子最优秀的十名弟子分门别类,分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每一科都有代表人物。文学科有两位代表,子夏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文学,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文学,而是指典籍和礼乐方面的学问。)
这四科和十大弟子后来被合称为“四科十哲”。
唐朝祭祀孔子,这十大弟子获得了配享资格,陪着孔子一起接受祭拜。
②卜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
③“卜”姓的来历
“卜”是一个象形字,表示龟甲被烧灼之后呈现出来的裂纹。因为会有专业人士根据裂纹的形状预测吉凶,所以“卜”就有了“占卜”的意思。负责占卜的专业人士称为“卜人”,职业世代相传,“卜”渐渐演变为姓氏。
④名和字的涵义呼应
卜商,字子夏,商和夏不但都是朝代名,
还都有“大”的意思,所以能搭配。
子夏的“子”是对男子的美称,所以成为男性最常见的取名用字。
⑤成语“过犹不及”里的“不及”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颛孙师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在这里,孔子拿子夏和子张做比较,说子张过了头,子夏没到位。
这是不是说子张就比子夏更出色吗?并不是,孔子的结论是“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这个成语里边,“不及”形容的就是子夏。
二、我们已经知道,子夏是文学科(典籍和礼乐方向的学问)两位代表之一,在那个礼崩乐坏、丛林法则的时代,能够提供富国强兵方案的人才才是最抢手的,那么魏文候礼遇子夏这样只会搞文学的老人家,能对富国强兵有多大帮助呢?或者说,魏文侯礼遇卜子夏,意义在哪里呢?
答:当然有帮助,也有意义。但这帮助不是直接的帮助,这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信号、弟子、面子)上。
第一,子夏是天下知名的学术权威,有名气就有价值,只要厚待子夏,哪怕什么事都不让他做,都能向天下释放出一个招贤纳士的信号,无数人都会因此而涌到魏文侯的身边;
第二,子夏本人虽然做不了什么事,但他的门人弟子很多,这些人可不都是只会皓首穷经的学究,其中总会出现厉害的人物——事实上,魏文侯富国强兵之路上最为倚重的改革家李悝和名将吴起都是子夏的学生;
第三,人总是活在圈子里的,任何一个圈子都会存在攀比现象,在当时国君的圈子里,人才是一个很突出的攀比指标,谁身边的人才更多,谁就更有面子,而在面子的问题上,人才的名望比人才的才干更重要。
(关于炫耀人才,分享《孟子趣说1》里的一段:......面对梁惠王的自我膨胀,齐威王的回答非常巧妙:“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不一样。”
梁惠王心想:“我的宝贝你就是没有,哼,你还挺会给自己找台阶的!”
齐威王接着说了:“我手下有个小弟,某某,守卫南方,有他在,楚国就不敢轻举妄动;还有个小弟,某某,守在西边,有他在,赵国就不敢打我们齐国的主意;还有个小弟守北边,有他在,燕国就安分着呢;还有个小弟守东边——不对,口误了,我们齐国东边是大海——这个小弟是治安办的负责人,有他在,我们齐国是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些小弟才是我的宝贝!切,跟他们一比,你那些破珠子算个啊!……)
三、以“魏氏”举例说明“姓”和“氏”的区别及发展。
答:1、以采邑(封地)的名称为“氏”
比如魏斯(也就是魏文侯),他家原本姓姬,和周天子同姓,是一家人,若严格按照“姓”来称呼,应该叫姬斯。
以采邑(封地)的名称为“氏”,是当时的风俗。
武王伐纣之后,魏斯的先祖被分封在毕这个地方,从此以毕为氏——当时姓和氏还没有被混淆。
毕氏有一位后人,名叫毕万,给晋献公立过功,得到魏地作为自己的采邑,他的后人以魏为氏,所以魏文侯才叫魏斯,而不是毕斯、姬斯。
2、姓是永远不变的,氏可以不断分化
还用魏氏举例:魏氏有个后人,立了功,获得了一处采邑,采邑的名字叫令(líng)狐,他的后人就以令狐为氏,世代住在太原。
(金庸笔下的令狐冲如果追溯血统的话,应该就是太原令狐氏的后人,可以和周天子论本家。)
3、随着时代的发展,姓和氏发生了混淆
随着时代的发展,姓的重要性逐步走低,氏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渐渐姓和氏发生了混淆。
今天我们所谓的姓,如果按照严格标准,绝大多数其实都属于氏。
(同样道理,三晋当中的韩家原本姓姬,和周天子也是一家人,有一位后人在晋国做事,得到晋国的分封,采邑在一个叫韩原的地方,他的后人以韩为氏,一直传到我们已经熟悉的韩虔。)
(补充分享,以“官职”为“氏”——《极简左传》“鲁定公十三年”:“...... 荀林父开创的中行氏(荀林父曾经做过中行将,以官职为氏,其孙子为中行偃,中行偃的儿子是中行寅),在晋国政坛舞蹈了一百年,至此彻底谢幕,土地封邑随即被瓜分。”)
四、“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资治通鉴》中这一段是为了讲述魏文候作为一个成功的领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礼贤下士,在这里,他礼遇的三位“士”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尤其是隐士段干木,魏文候通常只能在车上向着他的住处行礼,或者难得见到一面的时候,魏文侯恭恭敬敬地站着,站累了也不敢休息(《吕氏春秋•下贤》),这种恭敬是不是很吃亏?背后传达了什么?
答:1、在这里,他礼遇的三位“士”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①这三位“士”不是普通的“士”,都是儒家学者。
(儒家学者的特点是什么?借用《孟子趣说1》里的一段内容:“...... 儒家(当然也 有其他家,但主要是儒家)不少人都 流于大而无当,这“大而无当”四个 字实在流毒极其深远,比如,一说什 么安邦定国之道就是“亲贤臣,远小人”之类的,如果单是这两句,基本 等于废话——谁不知道应该“亲贤 臣,远小人”啊,问题是:怎么亲,怎么远;怎么分辨谁是贤臣,谁是小人;设计什么制度能让贤臣容易被亲,让小人容易被远……一定是要有细节、有具体内容才行。”
《熊逸书院》“孟子的两个标签:圣人和乱臣贼子”:“......儒家和法家的政治诉求有本质上的不同:法家要富强,儒家要和谐。这两个目标在当时绝不可能同时成立。
孟子之所以处处碰壁,是因为他的和谐方案注定行不通,这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形势比人强......)
②这三位“士”和魏文候都没有血缘关系
“春秋战国之际,血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我们已经看到,如果依照传统的血统原则,那么智瑶也好,赵无恤也好,根本没资格成为族长继承人的人选。到了魏文侯这一代,用人已经彻底不受血统的束缚了。”
“魏文侯的所有重要臣子当中,只有一个魏成是他的兄弟,其他人都来自五湖四海,再没有魏家的人了。相应地,亲亲尚恩、论资排辈这种曾经的天经地义已经彻底变得不合时宜了。
可想而知的是,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在重视血统的时代不可能会受到在魏文侯那里所能受到的尊崇。”
2、这种恭敬是不是很吃亏?背后传达了什么?
魏文侯当然不吃亏,因为这是一种千金买马骨的姿态,向天下人发出的信号是:看嘛,我对一个完全不能为我所用的人都这么尊敬,何况对那些真正能帮到我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