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看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唤起了我的很多回忆,也引起了我很多反思。第一天读的时候,边看边哭,想起了很多事情,也有很多的释然,也找到了很多一直在找的答案:
为什么会自卑?
为什么会讨厌别人?
为什么渴望别人的认可?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后遗症?
幸福来自哪里?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
我决定把自己阅读过程中的自我剖析和思考写下来,鼓励自己直面内心,勇敢成长。
以下是《被讨厌的勇气》系列第一篇文章:
一、《被讨厌的勇气》:为什么会自卑?
1、成长中的自卑时刻
我是一个自卑的人,小时候,家境、外貌等让我自卑。
(1)因贫穷自卑:
小学四年级转学后,班里有个女生让我特别羡慕,每天课间操集合的时候,总能看到她穿着各式各样的蓬蓬裙和公主袜,蹦蹦跳跳,像个小公主。
而我,穿的是短成7分的衣服和裤子。
有一次学校举行广播体操比赛,要求所有学生穿白衬衫和黑裤子,我没有白衬衫,也没有黑裤子。
小时候家里穷,平时穿的很多是捡别人的旧衣服,买新衣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把服装的事跟家里说了,要到了买衣服的钱,但只够买一件白衬衣。
广播体操比赛那天,我找了一条颜色最接近黑色的裤子,于是穿着白衬衣和一条暗紫色格子花纹的裤子去了学校。
集合的时候,班里的同学注意到了我的裤子,“老师规定要穿黑裤子,你咋不穿”,“你看XX没穿黑裤子”……越来越多同学盯着我的裤子看,我感觉脸一阵发烫,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那天,我是班里唯一一个没有穿黑裤子的人。
四年级转学前,我在一个村里上小学,同学都是村里的,平时各家各户跑着玩,大家的家境都差不多,感知不到贫穷。转学后,在镇上上小学,同学之间的差距变大了,那时候开始因为穷而自卑。
(2)因外貌自卑:
上初中后,男生女生渐渐开始关注外貌。
我有遗传的白头发,每周一我都会被班里的一个男生指着嘲笑。
每周一早上都会升国旗,大家按一字队站好,相隔非常近,那个男生站我旁边,只要看到我的白头发,他就会嘲笑我。
刚迈入青春期的女生特别敏感,我回家哭着说了在学校被嘲笑白头发的事情,妈妈说这是遗传的,没有办法。
被接连嘲笑后,我开始在家自己对着镜子拔白头发,每周一升国旗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有“漏网”的白头发被那个男生发现,升国旗结束解散时总是松一口气。
那时候白头发就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来同学的嘲笑,后来初三开始发胖,觉得自己腿粗,变得更加敏感自卑。
(3)因学习自卑:
小时候,住在爷爷奶奶家里,农村中长辈普遍重男轻女,爷爷奶奶也不例外。他们非常偏心哥哥,新衣服新玩具总是没我的份,即便委屈大哭也没人管。那时候,真的渴望能得到多一点的关爱。
后来有一次考试我不小心进了前三名,爷爷竟然高兴得哼起了小曲,那时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学习好会得到夸奖,从那以后,我的成绩便一直名列前茅,长辈们对我的夸奖也多了起来,但是,好景不长。
慢慢地,当我拿着试卷兴高采烈回家时,他们会说“你看你堂哥每次都考第一名,你们在一个班,都是同样的老师”。
堂哥比我努力,也比我聪明,在长辈们的不懈努力下,堂哥终于成了我童年中挥之不去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羡慕堂哥,也有些讨厌他,因为他每次都能考第一名,长辈们都说我不如他。
前20年的人生中,我内向,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时常莫名感伤。尽管后来,我成了家里面,甚至村里面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出发点也不过是为了多获得一些关爱。
后来上大学脱离了原来的环境,开始通过看书学习完善自己,开始了我生命中的第二次成长,直到现在。
在阅读《被讨厌的勇气》时,我反思自己,有没有把自卑当做自己不想努力改变的借口,或者当做一种工具,想借助不幸,把自己放到弱势地位,来要求别人特别对待。
2、自卑的正确姿势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或多或少曾为出身、容貌等感到自卑。
《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提到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有自卑感说明有追求。
自卑感之所产生,是因为人们想要摆脱无力的状态,追求进步,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为之奋斗,一旦无法达成,就会产生自卑感。
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就会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动力。
那么,如何正确利用自卑感?
最正确的姿态应当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的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
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以下情形:
(1)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卑感当借口,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即“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事实上,不是因为他们无法成功,而是他们不想成功。
为什么不想成功?
简单地说,是因为害怕向前迈进或是不想真正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休闲玩乐的时间。
也就是说,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2)优越情结
无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自卑情结,也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想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补偿——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从而沉浸在虚假的优越感中。
比如,自吹自擂夸大功绩,或者过分追求名牌,想通过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其根源在于强烈的自卑感。
(3)夸耀不幸
津津乐道甚至夸耀自己成长中的各种不幸,如果别人想安慰或者想帮助他们改变,他们会以“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拒绝。
这种人其实是想借助不幸来展现自己的“特别”,他们想利用自己的不幸来控制别人。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让家人或朋友担心,或者支配他们的言行。婴儿就是通过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
3、如何克服自卑?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认为:健康的自卑感不是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一直以来,我都争取成为自己所处环境当中最优秀的,我一方面讨厌被拿去跟别人比较,一方面又想通过这种比较获胜,得到家人更多的爱。
因为如果不是最优秀的,就会被家人问“为什么没有得第一名?”所以第二名、第三名等会让我感到痛苦,这让我非常矛盾。
通过这本书,我意识到不跟别人比较就不会产生过度的自卑,也意识到真正的“优秀”是指不断超越自我,而不是指比别人更胜一筹。
过去,不管我愿不愿意,我最终都选择了在跟别人的比较中度过,而从今天开始,我想只跟自己比。
我是大白,工作 3 年攒下 50 万后,我终于裸辞了。
一个普通的 90 后沪漂女生,在简书分享成长故事,挑战 100 篇原创文章。
关注我,一起成长❤️
戳链接查看我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