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班、吃饭、打豆豆的日常生活下,我的思想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人性本贱,只有发生极烈的痛楚后,才能醒悟,我的该如何生活,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想要的是什么。否则,你明晰再正确的道理也熟视无睹。
体验过贱性后,就不想让它再次发生,时间是一面镜子,我将修行化为习性,宛如食色,融入所有生活、每时每刻。无需等待重大苦难发生后修行。
正确的修行观念和方法最为关键,断不可走向歧途。中西方文化中,有“佛”、“道”、“上帝”、“真我”、“本我”、“纯意识”、“未显化状态”等名词,它们都指向一个开悟的状态,也是修行终极结果,我称之为真我。达到真我的状态,喜悦、宁静、祥和,世万物一体,无你我之分。
道生一,一生二。二是阴阳,是大脑思维,它是对立转化的。修行要超越大脑,超越对立的快乐与痛苦、爱与恨、喜与怒、顺从与反抗,达到合一。在合一的状态里,没有对立的概念,就像湖水,表面随风雨而泛起涟漪,但湖底恒久宁静和谐。涟漪是情绪,湖底是真我。
从思维的独立走向心的合一的修行旅途上,有不少注意事项。外界细微事物出发你内在情绪时,不能压抑,要带着意识去表达情绪,表达后要觉察情绪。用心觉察,不能用大脑去分析、评判,否则又走向情绪的对立面,不是正确的修行。
心理学一切根基是创伤都来自童年,要疗愈创伤必须了解创伤的原因。我认为,原因背后又接着原因,探究要上辈子也无法探究完毕。修行上,只需要知晓创伤的基本来源即可。疗愈的关键在当下,当你“被抛弃”、“被吞没”的创伤袭击时,要带着当下的意识去觉察创伤,接纳创伤,与创伤共处。
思维创造过去和未来,但我们只能活在当下,当下才是疗愈的切入点。我们可以为未来做计划,但计划只能在未来的当下实现。当下代表投入、专注,无时间和空间意识,当下无恐惧等负面情绪,当下不是实现未来的工具。这是漫长煎熬的旅途,但修行本该如此。
抗拒是思维的又一体现,抗拒创造了愤怒、怨愤等负面情绪。修行要学会臣服,用当下的意识臣服,接纳所有发生的事情,臣服不在未来。臣服不代表不行动,而是接纳所有悲苦,朝着你真正想要的方向行动,所谓真正想要,不来自恐惧和反抗,而来源于心的呼应。这就超越思维的对立特性,别人的评价不再会影响你的步伐。
昨天我发了朋友圈:从高中开始,穿过运动鞋、休闲鞋、皮鞋后,哥发现穿着最舒服的还是棉布鞋,以后就穿它了。一个朋友评论:越来越尊重舒服的感觉,虚荣心理很少了,这样的行为是很勇敢的。
她如此评论,说明她非常在乎别人对自身穿着的评价,而我已经超越那个阶段。扎克伯克等成功人士穿着朴素简洁,许多人想效仿。而我认为朴素简洁是修行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发生的行为,无需刻意学习。
同样,很多人分门别类学习情商、亲子教育、价值观等课程,而我仍旧认为作为独立的个人,活出自己、奔向真我的修行路上,诸如情商、亲子教育等一系列功力自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来源于自己,就像一个树的树枝。要学习,也是学习如何活出真我,无需划分太多学科挨个学习。
别人的思想是路标,自己是行者,终点在心中,无需外求,就像我很少在写作和口语中引用别人的思想。
都梁小说《血色浪漫》中,郑桐对老婆形容钟跃民与自己的区别: “钟跃民家的房子被烧后,钟跃民会搭个窝棚住进去。而我家房子要是被烧,我肯定寻死的心都有了。”
我现在对待部分物质上,可以达到钟跃民的修行程度。当身边的人炫耀房子、车子时,有人会想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就走向思维的反面。我欣赏他们的举动,但我超越了思维,没有情绪,不为所动。
你对物质有需求,享受物质,但不执著于物质,它们失去时,湖面会泛起涟漪,但湖底依旧宁静喜悦。
我在修行的路上,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