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棒棒
写于:20241128
正文
昨天晚上熬夜看完了这部今年贾樟柯的新片,一开始我以为会是 “任逍遥” 的延续,因为 “任逍遥” 中的赵巧巧和斌斌正好是 80 年代出生的人群,正好赶上大学扩招,改革开放新浪潮,以及工人失(和谐)业潮的一带,用这样的波涛汹涌,来展现故事,是再好不过的素材了。但是贾樟柯这次貌似并没有打算把这一步电影做成 “剧情片” 或者 “文艺片”。
贾樟柯的电影我一直很喜欢,也看过他的讲座,主持的节目,以及接受的若干的采访,我记得 “十三邀” 里应该有一集是许知远对话贾樟柯。貌似那段时间贾樟柯刚从北京回到位于汾阳的老家,离开了北京,貌似他说他开始过着上午看书,下午写作的生活。
貌似是有这么一段,年代久远,记不清楚了,后来我才知道,编剧也是要写作的,我基本上没看过剧本是怎么写的,根据我最近的写作体验来说,写故事是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比如我想到一个事儿,想把它做成小说,不管短篇,还是长篇,我会很焦虑,有时候脑子里会短路,明显的问题是没办法把一件事完整的描述出来,总有出 bug 的地方,这让我觉得很诡异。
当然就算最严密的推理影片,也是经常会有 bug 的,况且小说和剧本又不一样了。但是就贾樟柯今年的新片来说,我觉得,貌似有些欠缺了,或者说按照以往他的水平来看,貌似今年的新片,有一些脱稿。
我不确定这是贾樟柯设计的就是如此,还是没有设计好,如果把这一部影片当做剧情片,那么它的剧情相对非常薄弱,就算是文艺片,也会有一个故事,不管是伤感的,还是关于社会变迁与动荡的,还是关于生活中那些痛苦的沉浮的,都是需要去讲述出来的。
而今年的这部电影,我认为可能是贾樟柯就是这样设计的,他就是要这样做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就是充满迷离,充满了不确定,仿佛没有讲述出什么故事,但是故事就在每个人身上。因为从镜头的运用来说,这些比较杂乱的镜头拼凑在一起,我如果去解读,我绝对不能去研究这个故事到底如何。
也不能去研究,剧本到底如何,因为这可能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意图,很抱歉我确实没太理解导演的这次创作,虽然我真的很喜欢贾樟柯,但在我没办法好好解读的情况下,我就不能给太高的分了。
换句话说,我也很想给高分,因为这部影片里有我喜欢的赵涛,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是延续了 “任逍遥” 的,赵巧巧刚出来,就是要去找斌斌,因为影片开头的时候,影片用了很多镜头去提醒读者,这部电影和 “任逍遥” 的关系,我不知道开头的几个镜头是从之前 “任逍遥” 中剪出来的,还是重新拍的,里面有一个逻辑仿佛不太对。
我记得 “任逍遥” 里面最后乔三被卡车装死了,而和巧巧好的,应该是 “小济”,但是在 “风流一代” 中,跟巧巧好的人,变成了 “斌斌”。这应该不是错误,但是貌似没说出这个改变是怎么回事。
当然有可能是小济离开了,后来巧巧和斌斌就在大同好了起来,不过最后还是分开了,经过多年的颠沛流离,最后也没有留下什么,只能等着被时代淘汰。
某种程度上说,时代的问题,是一个非常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能当做一个问题来被解决,因为它不是一个能被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应该被解决的问题。
放在我最近的生活体验上来说,有些问题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带来思考,而不是去解决,问题在带来思考的同时,可以带来体验,这就是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和意义。以为它被赋予了意义,而这件事最终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它的结果是无意义的,但是过程是有意义的,因为过程带来了感受。
如果按照普通剧情片的角度来解释,那么导演肯定是要做一部 “东京家族” 这样的史诗影片了,很可惜的是,这部影片太琐碎了,在剧情上是很难解读的。
那么就只能从艺术片上去解读了,也可以说是先锋电影,实验电影,这么说的话,那么这部影片就不存在什么瑕疵了。
因为只要是一种表达,那么在艺术上就是没有瑕疵的,所以也就没有好坏之分,而对于那些需要去欣赏的影片,那么就会存在好坏之分,特别是商业气息浓重的影片,更是有好坏之分。
最后就是觉得赵涛的戏份太少了,最后赵涛碰到了斌斌,吃了包子就去参加跑步了,这一段可能是在暗示某些东西,比如说 “我要跑了” 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事。其中斌斌是从重庆跑到了珠海貌似,忘记是珠海还是海南了,去见老朋友顺便找工作,结果也没有找到。最后还是回了老家。
回老家之后才找到了在超市工作的巧巧。
这部影片我还是推荐一看的,所以请认真欣赏吧。
大家晚安了。
引用
- 名称:风流一代 · 新世纪浪漫主义 · Caught by the Tides · We Shall Be All (2024)
- 导演: 贾樟柯
- 编剧: 贾樟柯 · 万佳欢
- 主演: 赵涛 · 李竺斌
-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个人评分: 2/5
- IMDB: tt27958252
- Douban: 3628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