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群里有人讨论职业倾向测试相关的问题,希望通过这个工具能够了解自己,帮助自己在职业的方向上做出更好的选择。
增加对自身的了解固然是好事,但我个人是不建议用这么一个测试的结果作为职业发展的重要甚至是唯一参考的。
虽然是一种直觉,但是当时我还是想到了心理学的一个理论--自证预言。之后又听了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得到了更多的启示。
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种让人听上去非常不唯物的心理学理论。
下面这一段摘自 罗辑思维 第347期 2017-09-22
1968年,美国有两位博士假装给一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告诉老师一些学生的智商非常高。但事实上呢,这些所谓“高智商”的学生知识随机抽取的。但是实验结果很惊人: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果然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原因很简单,老师在不知不觉中给这些“高智商”学生更多的感情投入、学习机会和课堂反馈。
你看是不是很神奇,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同我多年来接受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格格不入。但是在这么多的实验数据面前我又不得不承认这个理论的有效性。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或许会明白为什么我不建议做职业倾向测试。因为这个测试的结果很有可能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心理暗示,当然这个暗示有可能是正向的,但是在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的情况下我们是被动的一方而不是掌握主动权。
“真实“自我
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我的认知到此为止。而陈老师在课程中则给出了他更为专业的解读。
下面的内容摘自《自我发展心理学》第三十八讲
想通过职业倾向测试这样的工具来发现真实的自己,然后根据这个真实的自己来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这种思维方式它的问题在哪里呢?我觉得问题就在于,当我们说真正的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在用一种静态的方式看待自我。我们假设自我是一个已经成型了的东西。它只不过被纱布之类的东西遮住了蒙蔽了,让你看不到它。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把那层纱布拿开,看清楚真正的自己。然后根据这个真正的自己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而实际上呢,在你做出选择之前根本没有所谓真实自我。所谓的真实自我是在寻找和选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想要通过职业倾向测试是一种固定型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事先设定好的,就好像游戏中某个人物的智力、体力、速度是有一个数值的。但是玩游戏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些数值是可以改变的啊。我们打这么多怪,捡那么多宝物不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装备变得更加强大么?那到了我们真实世界为什么就不愿意相信能力可以改变呢?
关于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论述可以观看这个TED演讲《请相信,你可以进步》。非常经典的视频,只要十分钟,保证物超所值。
https://v.qq.com/x/page/k0350g9zt8e.html
自我创造
我想很多人可能听说过这么一个做选择的方法:
拿出一张纸,左右两边各列出两个选择的利弊,然后选择那个益处更多的。
以前我也认同这么一个方法,觉得很有道理。但是陈老师在课程中讲到,这不是选择而是计算。
真正的选择是要问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那个可能的自我是什么,而我们自己想成为哪一个自我。
但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要比能挣多少钱这个问题要难,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意味着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为自己负责的勇气。而且这个问题是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的,这很容易让人焦虑,所以我们才想从这样的选择中逃开,用经济学模型来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
但是你要知道,选择是成就自我的第一步,你就是在用你的选择把自己塑造成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好了,感觉又回到了老生常谈的认识自我的话题。别着急,接下来才是真正大神的观点。
要从自我创造的角度思考选择
要从自我创造的角度思考选择
要从自我创造的角度思考选择
而不是环境的可能性来思考选择。
上文重点请默念三百遍。。。
通常情况下我们做选择依据的是环境的可能性,要么就是顺从环境,要么就是反抗环境。这么思考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没有脱离环境本身,并且假设外在的环境是决定选择最重要的因素。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其实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环境。而此时你很容易被无力感淹没,因为你做不了选择,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而此时你应当思考的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思考如何选择。这时选择的主体不是环境,而是你。而环境则成为自我创造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是需要克服的困难,是整体图景的一部分。
自我的形成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我们正是通过一次次的选择来创造自己独特的生命。当然,如果你不是主动创造,那么就是被创造。
我想这部分内容我一定没有陈老师讲得好,希望进一步学习的朋友可以学习《自我发展心理学》第40讲。相信我,你一定会从中受益良多。
终极命题
有人戏言唐三藏是最好回答人生三大问题的人:
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
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估计有不少人觉得这个问题离自已很远,也不知道怎么思考。
陈老师给出了这么一个接地气的解释:
我们在生活中兜兜转转吃了这么多苦,也就是想要这么一个踏实的感觉,因为在这个踏实的感觉里有我们真正想要成为的自己。
愿大家都获得这踏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