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很久,写了一点东西。“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我给它也起了一个名字,但够不上叫嘉名,所以写成的文章也就上不了台面。只是把名字敲了出来————《瓦场坪遗址残器考》。
已经很久没有写东西了。一则学校事务繁杂,二则在整理瓦场坪遗址中的残碎瓦片。
从小学开始,我就坚信: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上有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们只是沉睡于地下,无人听他诉说,没人驻足倾听。随着年龄增长,我的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也有一种迫切感使命感。这种迫切感来自于越来越多的知道当地关于瓦场坪故事的人的离去和自然原因所导致的砖瓦残器逐渐消散(夏季泥石流冲走);使命感来自于我所服膺的一句话:为往圣继绝学。
三仓瓦场坪遗址中的残碎瓦片,本人所考为汉瓦,其制法为“外筑法”和秦代的瓦“内筑法”有所区别,和今天传统民间制瓦技术接近。
汉代筒瓦内侧为布纹,外侧为绳纹。之所以能呈现出此种纹饰特征,与其制法有关。汉瓦继承了秦瓦双模制法和运用筑的技艺。
制瓦过程可能是这样的。首先,在陶轮上放置瓦筒内模,上罩一湿麻布套(作用防止粘合)。接着,用泥弓从泥垛上切割一片泥,裹在内模上,形成坯筒,再用泥刀拍平接缝。最后,在泥坯筒外,用一可以弯曲为圆通的、竖向缠绕满绳索的绳板将其包裹起来,形成外模筒。在外模筒外用木拍上下击筑,让泥与内模桶与外绳板筒充分结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汉瓦的诸多问题,此处实难一一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