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昨天的内容之前,我要再强调个事情。人类不会因为某种肉太硬、不好吃,或者小动物长得太可爱而拒绝摄取由此带来的宝贵蛋白质。兔兔那么可爱,四川一个省一年要吃掉3亿只兔子。在阿兹特克时代的墨西哥专门养狗来充当食物,这是缺乏肉食的人类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你大概还听说过,日本人吃鲸鱼肉,云南少数民族吃各种昆虫,甚至就我知道的闽西八大干里面有一个特产就是老鼠干,这是山中的一种野生田鼠。所以,生存才是第一位,那些没被人类选中驯化的动物,绝不是因为其肉质口感、形体审美等不符合人类的标准。答案只能是这本书中给我们的六条原则。
话不多说,继续我们的话题。
第三、圈养中的繁殖问题
不管以前是什么情况,反正现在我们人类是不喜欢在众目睽睽之下性交的,很多动物也是这样。不过,总有些动物是不忌讳在公众场合进行这种行为的,比如狗。这是一种完全“毫无廉耻”在大街马路上乱搞的动物,有点生活常识的人大概都有切身体会。虽然,看上去不太雅,但这确是能被人类挑选上的标准之一。
驯养的猎豹作为比狗强不知道多少倍的猎兽,曾受到古埃及人、古亚述人和现代印度人的重视。所有这些人都想驯化猎豹,但所有尝试让猎豹在圈养环境中繁殖的努力全都失败了。这些被关在笼子里的猎豹们拒绝按照那种进行策划的求爱程序办事。要知道,在野外,几个雄性猎豹兄弟对同一头雌性猎豹要追逐好几天,而所以需要这要粗鲁的长距离求爱,可能是为了使雌猎豹排卵或愿意接受交配。
南美小羊驼也是同样的毛病,它们交配前要经过长时间复杂的求偶程序,而这种程序在圈养状态下是无法做到的。因为雄性小羊驼彼此之间水火不容,而且它们需要一个终年使用的觅食区和一个分开的终年使用的睡眠区。
再回头想想被我们驯化的那些家畜,比如猪、牛、羊,你或许更能理解这个原则。雌性家畜性成熟之后,只要去找一种雄性过来(比如种猪),简单交配即可。省时省力,安全无害。
第四,性情
有两个成语我们经常在说:引狼入室和养虎为患。人类驯化动物,当然希望它们都乖乖的,而不是动不动就要发飙而置人于死地。
我没吃过熊肉,但是听说熊肉很美味。而且一只成年灰熊的体重可达1500斤,它们主要吃素,生长速度也很快。如果它们能在圈养环境中表现的温顺一点,它们就会是一种绝妙的产肉动物。日本阿伊努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他们习惯上把饲养灰熊的幼崽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的一部分。一般在幼熊长到一岁大的时候就会把它们杀了吃掉,而不是把它们养到成年。长时间地饲养灰熊,无异于自杀行为。
还有非洲野牛,它能很迅速地长到一吨重且严格吃素。但它被认为是非洲最危险,脾气最难预料的大型哺乳动物。还有4吨重的素食动物河马,如果不是因为它们如此危险,一定会成为农家的大牲口。斑马脾气暴躁,有咬了人绝不松口的坏毛病。这是马被驯服,而斑马无法得到人类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容易受惊的倾向。
大型食草哺乳动物面对来自人类的危险,大致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有的在察觉到危险时,会变得神经紧张、动作敏捷,并迅速逃走;有的则动作迟缓、不那么紧张、在受到威胁时站在原地不动,不到必要时候绝不逃走。大多数鹿和羚羊属于前者,而被人类驯化的绵羊、山羊、牛、马等则属于后一种。
这个条件很好理解。容易紧张的那几种几乎难以圈养。把它们关在笼围栏里,不出几天,它们要么被人吓死、要么就会由于到处乱窜而撞死。
第六、群居结构
几乎所有被人类驯化成功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祖先都具有3个共同的群居特点:1.群居生活;2.每个群体成员中维持着一种完善的优势等级;3.这些群体占据重叠的生活范围,而非排斥。这种群居结构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首先,它们适于放牧,既然他们彼此相安无事,就可能把它们集中起来放牧;既然它们本能地跟随一个起支配作用的领袖,就可以通过简单地控制好它们的领袖来完成对群体的控制,甚至牧人直接就可以当做它们的领袖。(还记得以前在乡下的时候,邻居有养羊的。每次放羊出去吃草,都只简简单单地控制好头羊,其他羊就乖乖地跟着走。)既然它们在野生时就早已习惯生活于密集的环境中,那么牧人就可以在拥挤的圈养环境中圈养它们,且生长良好。
相比于群居性的动物,地盘性的动物就显得不那么可爱了。它们不仅需要大得多的生活空间,而且彼此之间还有可能爆发极大的冲突。没有等级制度的约束,人类无法通过管理所谓的领袖来控制整个整体。这大大加大了人类的驯养成本。想想那些每逢繁殖季节,雄羚羊总要大打出手一翻才肯罢休,人类估计就头疼了。
今天讲了人类驯化动物的六大标准,下次接着说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