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听妈妈讲过,在姥姥年轻的时候,当遇到家里事多、心烦的时候,姥姥就会丢下怎么做也做不完的家务活去电影院里看电影,看完电影“满血复活”的姥姥又会投入到无穷无尽的、枯燥乏味的家务活里。
这就是我对电影院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可以让人们忘记烦恼的地方。
在我上小学之前,去看电影都是跟着爸爸、妈妈去,那时候电影票好像是员工福利的一种,有的时候还能遇到爸爸、妈妈所在单位电影院包场,幼儿园的我们,那时候跟着自己的父母,早早从幼儿园被接出来,一起去看电影。因为是包场,所以,我们这些小孩子可以不用电影票,但是就没有单独的座位了-我会坐在两个椅子中间的扶手上看电影。有的小伙伴问了,扶手多不舒服啊,还有,会不会挡住后面的人?大概因为我个头小,坐在扶手上,也不会挡住后面的观众,至于扶手是不是舒服?电影那么好看,早就不记得坐扶手上啥感觉了。
发电影票也好、电影包场也好,跟着父母看电影的唯一的不好就是不能自己选择,父母想看什么,我也就跟着看什么,我们父母这一代也不会在看电影这种事情上征求我们的意见的。
上小学之后,因为上学距离的问题,我被送到了姥姥、姥爷家,因为在姥姥、姥爷家上学不用出大院,从家门到教室门五分钟足以。前两天,小学同学回大院去拍了很多照片,其中就有一张电影院的照片。
这就是我小学时候看电影的电影院,那时候我是有零花钱的,想看电影了,姥姥姥爷会给我两毛钱:一毛钱买电影票,一毛钱买瓜子。
照片中电影院的正门上面有白色区域的地方是原来张贴电影海报的地方,有新电影要上映之前,就会有手绘海报张贴出来。那时候没有豆瓣、知乎也没有各路影评,更没有喷绘,影院的海报是手绘的,每当有新片要上映是,我就会根据海报来决定要不要去看。姥姥除了陪我看过几次电影之外,后面的就让我自己去看了,姥姥的理由很充分:她爱看的,我不一定爱看,我爱看的,姥姥也不一定爱看,所以,自由选择最好。姥姥真是太妙了,深谙电影之道就是这样的吧。
每当我确定好看哪场电影,放电影的晚上,我一般会提前半小时来到电影院,花一毛买票,然后花一毛钱买包瓜子。影院门口有卖瓜子的、地瓜干及各种便宜小吃的,我最爱五香或者橘子味的瓜子。大院的电影院很宽容,允许我们这帮孩子带吃的进去,带壳的也没关系。看电影的时候磕瓜子的声音会响成一片。
看过的电影很多都记不清了,但是,那种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支配业余生活的感觉真是太好了,而那时候,我只在上小学。
当偶然碰上烂片,回家跟姥姥抱怨的时候,姥姥会说:“抱怨什么?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Tips1:姥姥给了我选择自己生活、在有限范围内做选择的权力,也教会了我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Tips2:童年电影院的有限范围的选择权是有限范围的社会生活的预演,一旦做出来选择,不管结果如何,不要抱怨,因为这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场电影,你可以买到好的记忆,也可以买一个教训。为自己选择负责,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