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这几日,连续到学校听课,慢慢的有了一个总体感受,课堂上虽然有了触屏一体机等现代教学设施,教师对PPT的使用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教学理念总体变化不大。教研员们列举了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诸如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实质性的讨论,甚至根本不让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存在着“灌知识”的倾向,没有充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只顾着赶进度,对课堂上生发的问题视而不见等等,大有“辛苦几十年,还在解放前”的感觉。对于中学课堂教学的这种保守性,最近遇到的另一件事情似乎可以相互印证,教研室统计了全县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小学教师人数(次)超过中学段人数,但是中学教师总人数要高于小学段人数,这从另外一个侧面验证了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开放灵活,更容易在各类活动中得到认可。
教师为何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当然和工作惯性有关,习惯于已有的方式,慢慢的就固化为自己的模式,不愿意轻易改变,甚至从内心就没有改变的愿望,于是就顺其自然,按照惯性前行。有时候,因为学校管理要求的压力,或者各种公开课等,教师不得不去考虑教学方法的改变,从而获得好的评价,这也是昙花一现,很快又回到旧辙。另一方面,与小学教师有个很大的不同,中学教师要面临中高考的压力,成绩总是被看成第一位的,教师总是害怕课堂上不够用心,有什么知识没有讲到位,急着赶进度,尽可能的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去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实际的教学效果,没有时间等待学生思考与发现,也没有给自己留下变革的空间。内因是决定性的,然而外部的学校的管理因素也不可忽视,教学管理按部就班,没有真正关注课堂教学的低效性,从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或者不愿意承担改革的风险,只是一味地抓紧抓严抓实,不去倡导教学改革的理念,不去创造教学改革的环境,不去实施教学改革的措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也是难以萌芽的。
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于课程改革设置了六项具体目标,其中第一目标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另一目标的内容也和教学有着密切关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教学过程,《纲要》指向更加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合作与探究、尊重学生个性,这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应该在课堂上得到真正落实。
经历了近二十年的课改,通过大大小小的培训,还有各种公开课的历练,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课题研究,提出了数不清的课堂教学模式,回到现实课堂之中,繁华褪尽,尽显本来面目。我们的理念究竟改变了多少?我们的课堂发生了那些变化?我们的课堂还有多少可以提升的空间?对照《纲要》,现实令人沮丧不已。特别是很多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本来有着很大的可塑性,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置于充满改革气息的学校环境,就会顺应改革,自然而然的进入课堂变革模式,将课改理念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置于相反的学校环境,就会理所应当的认为“我说你听”就是课堂教学的本来样子,不会去思考什么改革,长此以往,渐渐成为固有的模式,然后按照惯性行走。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比赛尔是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英国人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不是他们不愿意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肯·莱文不相信这种说法,他雇了一个比赛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在第十一天的早晨,果然又回到了比赛尔。这一次肯·莱文明白了,比赛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沙漠,是因为他们不认识北极星,无论走了多大的一个圈子,最后还是在原地徘徊。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这就是比塞尔人得出的信条。很多老师会说,其实课改的理念我是知道的,从内心来说,也不愿意让学生学的这么痛苦,自己教的这么辛苦,然而已经习惯了,看看周围,多数教师也都是如此,何必自己为难自己,对传统的课堂进行挑战呢。我们已经知道了前行的目标,这要比当初的比塞尔人幸运得多,然而却不愿意为此目标前行,并付出努力,这一点连比塞尔人都不如了,起码他们最初还有过多次走出沙漠的尝试。诚然,变革是艰难的,特别是对自己已有的思维模式、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打破修正,甚至进行彻底变革,还需承担某个环节失败的风险,这些需要创新的勇气,更需要持久的毅力,然而也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其中最大的报偿当属因为专业的精进而获得的职业尊严和幸福。学校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每天的课堂教学成为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主要形式,如果不去关注课堂,不去解决教学中的低效化问题,不去积极主动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只是在其它事务上下功夫,多多少少有点舍本逐末之嫌,最终期望达到的提高能力,提升素质的目标恐怕也会落空。
如果不去尝试,改变就不会发生。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