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老一连”连谱
作者:牛金花
一连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 一连也是咱们心目中的坐标,一连是咱们思念的方向,一连是咱们永远的的牵挂,一连是咱们共同的家乡!
在这里曾经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们,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全国各地。有三五九旅和九二五起义的老兵,有五二年参军的湖南女兵,有五二年参军的山东女兵,有五四年支边的山东姑娘,有五六年支边的河南青年,有五九年支边的江苏青年,有调干来的,有转业来的,有六四年和六六年的上海支边青年,还有很多有志之士自愿来到新疆兵团。他们怀揣着一腔热血,肩负着建设边疆的重任,为了新疆的和平和稳定,为了新疆的繁荣和发展,他们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扎根边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新疆兵团屯垦戍边,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出了不平凡的伟业,为兵团,也为“老一连”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上个世纪50年代,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横刀立马,稳固边陲!他们垦荒造田,挖渠修路,引茫茫雪山之水,灌溉万顷荒滩!老一辈拓荒者们在荒漠戈壁安营扎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他们发展生产,养儿育女。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住的是简易窝棚,吃的是粗粮野菜。风餐露宿,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冬战严寒,夏战酷暑,他们用搞头,一镐一镐地刨,用人拉梨一块一块地垦,开垦出一块块条田。那时的劳动竞赛,比的是谁能吃苦,谁贡献大。“军垦第一梨”的雕像是他们当初的真实写照,我们的母亲就是”戈壁母亲”雕塑中的原形。他们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牺牲,特别能战斗的群体。
60年代,一群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从天翩跹而降,来自富蔗和温暖的东方大都市——上海。那时候的他们,昨天还在茂密的法国梧桐树下约会,还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漫步,还在黄浦江外滩上吹着迷人的江风。十几天后,他们来到了让他们事先无论怎么想也想不到的地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共青团农场一连。上海——一连,两地有着天壤之别的巨大反差。他们虽然早有吃苦的准备,但他们面临的挑战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大。从此,上海的繁华景象成了他们久远的回忆,一座座颇似坟头的地窝子,成了他们现在的新家。他们在这里把思乡的泪水当作调味料就着发糕,就着窝窝头一起下咽。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兵团二代的园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秋大业,功不可没!当时的兵团,当时的一连,人才严重匮乏,师资严重短缺,在教育兵团二代中,他们是无可替代的有生力量,为教育一连二代立下了汗马功劳。兵团人,一连人永远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他们!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定格在“老一连”的花名册上,他们英俊的面颊和矫健的身姿将永远锁定在老一连二代的脑海里,他们在我们的心中早已被神化!
70年代从这个称为一连的地方,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饮水思源,寻根问底,正是我们顶呱呱的上海老师们的杰作。不只是教育系统,在医疗卫生系统,在金融系统,在各行各业,知青都是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为我们新疆兵团,也为我们一连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们用文化知识滋润了我们,极大地丰富了一连的文化娱乐生活。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青春年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都毫无保留的给予了一连,他们在这里接受再教育的同时也改变着这里的人们。如今他们已不再年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告老还乡,但这恩重如山的师生情分早已铭刻在我们兵团二代的心中,并且还在继续发酵着!今天,我们大家有了“老一连”群,就有了沟通和联络感情的新的渠道,有了大家抒发情怀的更好的平台。在群中,时时散发着浓浓的同学情谊,处处飘洒着师生深情的阵阵醇香!
六十年过去了,老一代拓荒者用搞头,用肩膀,用血肉之躯耕耘着这片土地,用鲜血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为了使戈壁变良田,让沙漠变绿洲,他们献出了青春献终生,献出了终生献子孙! 知青们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兵团事业,用知识的营养滋润着兵团二代,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兵团儿女! 在老一连,有一行行茂密的沙枣树,一棵棵直立挺拔的参天白杨,一块块整齐划一的农田,一排排规划有序的土坯房,那眼流不完的清澈甘甜的 井水 ,那校园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这一切一切都是老一连的第一代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用鲜血生命,用勤劳的双手在荒芜的戈壁上建造出来的。 一连的老花名册上有三百多名干部职工,当时的职工大会上老连长洪钟般的点名声,时时在我们的耳边回响,长辈们的回答声仿佛还在我们耳边晕绕......如今他们中间有很多老人已远离我们而去,其中相当一部分就长眠于我们熟悉的老一连这片土地上,他们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不!他们永远不会离开我 们 ,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的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并一直激励着我们!
兵团精神不会随他们的离去而终结,他们的名字也将永远保留在老一连的花名册上,他们留下的兵团精神将成为”老一连”的魂, 他们养育的儿女们,从父辈的手中接过兵团的旗帜,继承 先辈的遗志,发扬兵团人精神,继续奋战在老一连这片土地上。
作为兵团的第二第三代,一连的第二第三代,我们有着最优良最纯正的兵团血统,接受过最优秀人群的影响和最好老师的教诲,继承了最能吃苦最能战斗的老拓荒的者坚强毅志。让我们插上腾飞的翅膀,去实践着自己的梦想,这群人中有的出国发展,有的在内地发展,有的在新疆的其他它地方发展,还有的继续坚持战斗在一连这片土地上。但兵团精神在我们的身上得以发扬光大,老一连的故乡情怀在我们心里更深更浓!我们更像一只只放飞的风筝,走得再远,飞的再高,我们的心却紧紧地被老一连这根线绳牢牢地拴着,并且也从不想挣脱,反倒是越拽越紧,越拽越紧.......我们这群吃一连饭喝洋井水长大的老一连二代无论走的再远,我们的心都归属一连,在老一连的花民册上理应为我们留下一格。保留我们老一连的编制,我们受之无愧!
2016年的9月,老一连人杨银学怀着对老一连的思念之情建起了”老一连“群 ,这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群里不分老师学生,不分身份高低贵贱,只要是老一连的学友发小,一传十,十传百,我拉你,你拉他,短短的三个月,已经聚集了近百人,在这里,微波涌动,追忆戈壁,抒发情怀,无话不说,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山南海北,大洋彼岸,距离不能阻断情感的交流,时差无法阻碍电波的传递。几载同窗一世情,情如老酒愈香浓,浓情厚意君皆知,知音天下同学情!不知不觉,”老一连“群成为学友发小的心灵之家,一连后代的快乐幸福的精神家园。群友们怕是再也离不开咱们的”老一连“群了!
兵团的故事最感人,一连的故事是缩影,因为我们是兵团的后代,我们流淌着兵团人的血和泪 ,我们的青春在兵团这广袤的大地上绽放。在那里 有多少感人的故事,多少儿时的记忆。多少回梦里匆匆回家,多少回又真的回到兵团。然而,如饥似渴般的思乡之心切,一直追随着兵团后代的拳拳之心,散枝扩叶,枝繁叶茂。兵团的后人,始终根系那片热土,“老一连”——我们永远的故乡,我们魂牵梦绕的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