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世人说起父亲都会用父爱如山这个词,其实我的父亲亦和天下所有父亲一样,对子女的爱也是如此,但父亲对我们的爱是很特别的,父亲给我们的爱亦如山也隔座山。
父亲自幼丧母,但也还算幸运,后母待父如同己出,父亲待奶奶犹如生母,所以直到奶奶去世我才知道父亲非奶奶亲生。
父亲少年时代其实很苦,在家排行老大,手下有一兄弟。爷爷性格豪爽,仗义疏财,放在过去就该是及时雨宋江,家里的钱财早早被爷爷消耗殆尽了。爷爷在世时很多“哥们”,每次去到我们家他身后必定有一群人,母亲总是为他们吃喝就寝操心不已。但儿时的我其实很渴望爷爷的到来,爷爷来了可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菜肴,可以玩到很晚回家,因为父母安顿完爷爷和他的“兄弟”们已然没力气和地方去责备晚归的我了。
父亲放牛到九岁才去读书,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的,中途还休过学,小学三年读完,因为成绩优异被送往县城“一中”读初中和高中,父亲靠勤工俭学给学校食堂担水完成初、高中学业。高考最后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听我儿子讲爷爷当年考虑到家庭贫寒,担心没钱坐车去外省读书所以高考故意半张试卷没做。父亲对我和他的学生的说法是自己忘记做了。两个不同的说法,我更愿意相信后者 ,毕竟我的“及时雨”爷爷有那么多“梁山"兄弟,如何也能凑足盘缠,为了让父亲的求学之路走得更远劫个“生辰纲”啥的也是说的过去。事实证明我错了,儿子听到的版本才是真的,或许是父亲老了,心里藏不住秘密了才对孙儿说了真话。这件事,我对爷爷还是有些抱怨的。
父亲身好多伤疤,儿时每每问起他都会忽悠我,说他在战场上留下的,儿时的我信以为真,以为父亲抗过日,打过老蒋,且总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嘚瑟。
直到上学识字后才发现父亲是一九三九年生人,日本人入侵时父亲还是个宝宝,全国解放时父亲也不过才十岁,即便如此我依然会和小伙伴们理论,告诉他们父亲是儿童团员,加之我们家爷爷辈里确实有一位抗日时期地下党负责人,所以小伙伴们也就相信了我的话,所以在小伙伴眼里算是妥妥的“红二代”一枚啦!
既然享受“待遇”就必需相应付出,小伙伴们总会缠着我讲父亲各种英雄故事,开始我会瞎编一通,鉴于知识匮乏,讲的故事总会漏洞百出,好在我还算“天资聪慧”,基本能应付自如。时间久了我肚子里那天点“货”越来越不够用了,我也就就不编了,直接移花接木一些小人书上英雄人物故事。如今想想当时的我虽然累,但也开心,毕竟,因为我的故事让我父亲形象高大许多,自己虚荣心也得到极大满足。
多年后与父亲的一位学生偶遇,他为我解开“伤疤”的秘密。当年,恢复高考后父亲带的一届高三,因为文革的原因好多学生底子差,家里穷,对学习缺少学习动力。父亲性子急,他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他就现身说法,言辞激烈处他掀开上衣,露出他的伤疤。告诉他们这是他上大学时一次考试没考好,他跑到珞珈山上挑灯夜读,不甚滚落山崖,父亲大难不死 却落得伤痕累累。父亲告诫这帮学生,要是不好好学就带他们去滚山崖去,其实我很怀疑当年父亲一定是主动滚下山崖的,毕竟这更符合父亲的急性子,和“输不起”的性格。
听母亲讲,父亲完全继承爷爷慷慨和豪爽,那段时间常常资助这群贫困学生,我们家那段时日吃咸菜豆腐乳也是最多的,好在妈妈的咸菜腐乳做的味道还算不错。后来这届学生学习也都还努力,大部分后来毕业和父亲一样做了老师。
伤疤秘密破解了,如同儿子常说的一句话“伤疤是男人的勋章”,父亲也对得起这满身伤痕!
父亲做了一辈子老师,也培育了一批批老师,即便从事学校领导岗位担任“一把手",他也没离开过讲台,且还会担任班主任。
如今父亲退休二十多年了,每逢过节总会有学生来看望父亲,父亲会让母亲做上一桌好菜。父亲会和他的学生们喝上两大杯直到彼此舌头变卷变沉,如今这些学生许多也退休了,他们也不怎么来了,或许是他们也要陪他们的学生们了。即便如此父亲依然还是会让母亲做上一桌菜,然后叫上我们兄弟几个携家带口回家陪他喝酒。不同的是父亲只喝一杯,然后就会上楼睡觉,我一直都觉得父亲和我们子女话不投机酒未逢知己。
母亲告诉我们父亲这辈子是属于三尺讲台的,属于他的学生们。此刻我心里有点酸,儿时担心是否母亲亲生,不惑之年的我却还疑惑起父亲是亲爹否。
母亲孕育了孩子,
老师培育了学生。
母亲疼孩子,
老师爱学生。
学生是座山,
山那边有如山的老父。